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大教授援助地震灾民陷入募款困境(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3日15:40  中国周刊
北大教授援助地震灾民陷入募款困境(图)
何志毅。陈阳摄

  58岁的陈丽累得满头大汗。夜幕低垂,这名安县方碑村村民仍在不停地筛沙。“得赶紧把新房装修完。”

  这是3月下旬的一天。离她五米开外,一座残破的灶台孤零零地立在天井中央,去年地震,它是陈丽家那栋二层小楼留下的唯一家当。“要不是何老师借钱给我们,到现在都还住在棚棚里呢。”

  何老师,名志毅,原北大教授、现任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学院副院长、《北大商业评论》执行主编。地震中,方碑村435户人家的房屋中95%倒塌。但不到一年,何志毅的“一帮一”无息贷款计划就帮助218户搬进了新家。

  教授的行动

  方碑村在绵阳往北川的方向,离绵阳市区27公里。在黄土镇叫一摩的,20分钟后,一排整齐的两层小白楼突然跳入视野。“方碑到了。”司机说。

  地震时,村民王永山看到楼房倒塌,20头猪砸死一半,当即瘫倒在地。直到八天后,三名志愿者的到来才让他看到了一丝曙光。

  那天很热,王永山坐在简易棚前发呆,一位身穿绿色迷彩服的中年人走了过来。“兄弟,以后打算怎么办?我们是北大来的。”

  “乡镇干部都没过问过,中国最高学府的教授竟然来看我,”王永山想,“救星来了。”

  何身旁站着两位助手,一位是日后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老寇”的寇全军,《北大商业评论》总经理;一位是闫智勇,中外企业社会责任同盟项目活动部总干事,何志毅是该同盟秘书长。

  地震后,何志毅不希望自己的贡献仅仅停留在口头建议上,他决定去灾区。

  5月19日晚上,在绵阳九洲体育馆附近的一个帐篷里,何志毅辗转难眠。“日后学校重建,公共财政会解决。但农村房子怎么办?”何在想,“有没有一个各方共建的方案?”

  第二天,绵阳市投资促进局党委书记杨金灿接到何的电话:“能不能帮我找一个被社会冷落的偏远村庄?”“去方碑村吧。在黄土镇24个村中,它损失最重,死了13个。”杨是黄土镇抗震救灾指挥部总指挥。

  到方碑村已近中午时分。烈日当头,三人举目远望,没有一座能住的房子,“就是这儿了。我们一定要帮方碑村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

  不到24小时,一辆载满锅碗瓢盆、大米的卡车就运抵村口,同时运到的还有20多名志愿者,那是老寇在绵阳九洲体育馆振臂一呼的杰作。只休整了一个晚上,老寇就带领他们帮村民们搭建帐篷、抢粮、成功躲开堰塞湖危机……

  很快,帮助老乡盖房子的计划开始启动。

  借款和捐款

  5月29日的凌晨,村委会的烛光还亮着,何志毅和村干部们开会。

  “孟加拉经济学家尤努斯有个小额贷款计划,我们中国也可以搞一个方碑村‘一帮一’试点嘛!”何说,“‘一帮一’的意思就是政府补一点,村民出一点,银行贷一点,我们再帮你们到城里借一点。”

  “一帮一”最初的灵感源于韩国的“一社一村”模式。这是由韩国的大企业在2004年发起,最初是去帮助村里孤寡老人等,后来发展到帮助发展农村经济。

  “还是捐比较好。”一位队长打断了何的话。

  村支书李付军不同意。“捐的话会让别人感觉我们灾民好吃懒做。借的话可以调动老百姓致富积极性。”这与何想法类似:“捐是个无底洞。如果借的模式能成功,还能复制到其他灾区。”

  第二天早上,何志毅碰到几位村民在田里插秧。

  “以后重建怎么办?”

  “等政府安排。”

  “重建,你们自己能掏多少钱?”

  “没钱。”

  地震前,方碑村在当地算是中等偏上的富裕村,2007年,户年均收入有2.6万。何志毅能够理解村民的“谎言”,但是摸底必须继续。

  6月2日是黄土镇赶集的日子,200多位男女老少聚在村委会门口等车。“国家不可能包办,你们才是建房的主体。”站上一块倒塌的房梁,老寇拉开了嗓门。

  接着,老寇给他们算了一笔账:“四川受灾户300多万,一栋房子就算6万元,也得1.8万亿。你们觉得可能吗?你们自己筹的钱越多,我们才敢借钱给你们。”但次日,435户村民收到一张问卷,在“收入”一栏中清一色都填上“0.00元”。

  老寇愁坏了。

  “村民们不支持,我们做什么都白扯。”他想到了汪得平。这位当了25年村支书的老人在村里颇有威望,“只要把他说服了,事情就好办了。”一天晚上,老寇登门拜访,并说明来由,没想到,汪得平没有说半句“不”字。

  6月中旬的一天,村委会前的废墟上聚集了50多位像汪一样有威望的村民代表、党员干部。老寇把6月2日那天对村民讲的话又重复了一遍。

  “村民没钱还怎么办?”有人问。

  “到时候再说。”老寇说。

  次日,这些村民们最信得过的人挨家挨户做工作。“如果建房,你家能自筹多少钱?”在一户村民家,汪得平问。“顶多只有3000。”“实在没钱,可以跟亲戚们借一下。”第二次,汪得平再问,已经能自筹1万了。

  但这次调查,有一半的村民还是“没钱”。这时已是6月下旬,老寇决定请李付军开一次全村村民大会。“我们的钱是借,不是捐,以后是要还的。如果你们自己一分钱不出,要是借给你们钱,拿什么还呢?”老寇第一次向村民提及还钱的话题。

  杨大昌是有威望的村民代表之一,起初,他一直对这个计划将信将疑。“你们借钱图啥?你们又不是政府。”“不图啥,日久见人心。”此时,村里已经传言四起。有人说,北大把工程包下来至少能捞200万,也有人说,北大是想借方碑村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直至看到真金白银,村民们才相信天上真的会掉馅饼。7月23日,几位村民代表被选到北京参加一场为方碑村筹款的新闻发布会,回来后,他们奔走相告:何老师已经为我们募集到100多万。7月26日,第四次调查结束,村民自筹资金平均1.7万元,每户每年平均可还款4837元。“准确度八九不离十。”李付军对老寇说。

  “尊严就是穷人们的担保”

  “大学生助学贷款都成问题,农民不还款怎么办?”一位银行家朋友劝何放弃这个项目。

  “银行做的是商业行为,我们是无息贷款,两者很不一样。而且高中毕业后,我在闽西山区农村插过4年队,中国农民很淳朴的,我们相信他们。”何志毅这样说服朋友。

  6月末的一个晚上,狭小的方碑村村委会挤满了村民代表、党员干部。

  “你对还款有信心吗?”何志毅挨个问道。

  “有。”

  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何再次提到了尤努斯:“尤努斯给农民贷款时,还款率达到98%。我不相信中国农民的整体道德水平比孟加拉低,方碑村农民你们可是代表中国农民的诚信。”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相关专题 中国周刊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地震灾民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