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 > 人物往事 > 正文

他在全球掀起邓小平热--美国新闻怪杰华莱士(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01/27 18:03   《人物》杂志

迈克·华莱士
迈克·华莱士

华莱士与妻子洛兰
2004年6月,华莱士与妻子洛兰一同出席庆祝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建馆36周年PARTY

华莱士在中南海采访邓小平
华莱士在中南海采访邓小平

  文/阿迟 子建

  迈克·华莱士,1918年出生于美国,自幼聪颖,后以优异成绩考入麦兹根大学,开始与新闻结下不解之缘。大学毕业后,他受聘于底特律一家电台,后在芝加哥主持“姿帕斯讲场”引起全国轰动。1951年,华莱士迁居纽约,辗转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纽约第五频道之间,创办并主持了“迈克·华莱士追击”、“60分钟时事杂志”等震撼美国的新闻栏目,并以追求新闻的真实性和实践追踪式报道以及揭露社会问题的深刻性在世界传媒领域被誉为“新闻怪杰”。

  华莱士是一个怪人,他的不少朋友都这样评价他,说他“无惧、无耻,但极棒。”作为新闻奇人,他喜欢穷追猛打式的新闻采访方式,对新闻的执著到了“顽固”的境地。美国舆论界对他褒贬不一,喜欢他的人说他是正义的化身,而反对派送他一个“胆大妄为”的评语,弦外之音讽刺他是一个少有的麻烦制造者。

  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争议?这个人身上究竟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

  与新闻结缘

  华莱士的父母是来自俄罗斯的犹太人。父亲是一个老好人,供职于一家保险公司,沉着稳重的工作作风为他赢得了一个行政职位;母亲作为家庭主妇很会处理邻里关系。这是一个典型的波士顿市民家庭。1918年,华莱士的出生为这个家庭增添了又一个男孩。

  童年的华莱士调皮捣蛋,曾因去超市偷口香糖而受到母亲的严厉惩罚。他很小就表现出音乐的天赋,7岁开始学习拉小提琴,经常在一大堆女同学面前一展身手。年幼的华莱士在女生面前的表现欲分外强烈,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他找到了表演的乐趣,他的音乐老师迪克森说:“华莱士的音乐天分仅次于他能言善辩的口才。”

  考入麦兹根大学以后,华莱士才开始为自己未来的人生进行设计——做一个像父亲一样的保险行政人员?做一个像迪克森一样的音乐家?做一个像哈里·迪克一样的网球明星?……

  这些念头依次闪过他的脑海,但似乎都不是他最大的理想,渴慕展现自我的欲望和表演的天赋让他对老师和律师这两个职业情有独钟。无论是老师还是律师,都可以让华莱士充分发挥他的口才优势。教师的职责是传授知识、启迪人生;律师是一个需要正义感和道德观念的职业,在人们需要正义和公理的时候,华莱士渴望随时献身。他锋芒毕露的才华加上维护正义的心理,令其对自己未来的责任不容置疑。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一个新的行业——广播行业悄然兴起,这个充满活力的行业正在等待那些拥有美好声音和出众才华的人。迈克·华莱士在大学一年级末被人推荐,首次走进大学电台。他一跨进演播室就像被电击一样,看着那些奇怪的设备,他就好像一下子回到了自己的家,虽然那些东西他从未见过,但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温暖的感觉涌流在他心中,像是童年的小摇车,里面藏着一种久违了的亲切。他突然说,“嗯,这正是我梦寐以求的事业。”

  电台播音员,这竟成为华莱士为自己选择的职业,他的父母莫名其妙,那么聪明的儿子怎么会选择做播音员而不是音乐家或是网球手?“播音员”在华莱士的家乡波士顿的布克林还是一个破天荒的新名词,它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工作?能不能与老师和律师相比呢?

  母亲给儿子打电话,“迈克,很多人在布克林听到了你的声音,我也听到了。所有的人都很高兴,我们都以你为荣。但是,播音员是个什么职位?它可以竞选议员吗?”母亲的声音里既有幸福又充满了质疑。

  “不,妈妈,它比议员更棒,因为整个美国都在聆听我的声音,而议员却做不到。”华莱士高兴地回答。

  毕业后华莱士选择留在底特律的一家电台。到1940年,底特律的小电台显然已经容纳不下华莱士大展拳脚,此时已小有名气的他携带新婚的妻子诺尔玛·嘉比进军芝加哥。

  崭露头角

  芝加哥是一个等待天才的巨大舞台。它的现代化程度远远超过了底特律,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预示着这个地方是精英和冒险家的乐园,任何有为的青年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领地。华莱士的声音随着无线广播到处传送,他用自己的声音演绎着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在无线广播的初期,没有新闻评论员,广播招徕听众的主要手段是讲故事,评价播音员好坏的标准在于他(她)的故事讲得如何。

  华莱士是广播行业的宠儿,在芝加哥,他淋漓尽致地施展了他征服听众的才华——刚满23岁的他一夜之间变成了“风城”最受欢迎的表演者——读报者放下了报纸,主妇们忘了针线活,孩子们更是睁大双眼……他们全在聚精会神地聆听华莱士的节目。

  自信的他再一次感觉到抱负满怀——要做就做全美最伟大的电台工作者。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悄悄弥漫,越过东海岸,飘到美国的上空。全美上下一片紧张,国家加紧备战,华莱士和无数的热血青年一样急切希望奔赴前线。不久他被通知入伍,在军队里担任宣传员。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日本宣战,华莱士再一次热血沸腾,他在遥远的太平洋战区当了两年半的海军军官。直到1946年,迈克·华莱士才回到芝加哥。随即,他又投身于播音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让美国成为盟国的兵工厂,大量供应盟国所需的军火物资令美国出现了战时经济繁荣局面,国家垄断资本有了更大的发展。在这一大好形势下,华莱士的事业心更加旺盛。

  华莱士重新出现在听众的耳边,他所营造的美妙氛围让全世界的听众都被他俘获,尤其是那些美丽的女性。绯闻由此不断进入妻子嘉比的耳中,家庭战争开始无休止地打了起来。绯闻以及繁重的工作最终导致华莱士婚姻的破裂。

  1947年,华莱士与诺尔玛·嘉比正式分手,两年后他与电影明星芭芙携手走到红地毯上。在华莱士的怂恿下,颇有表演天赋的芭芙也加盟电台,两人一时出双入对,同时主持一个在芝加哥姿帕斯夜总会举行的深宵清谈节目——“姿帕斯讲场”。

  华莱士和芭芙独创的以调情为主的“姿帕斯讲场”一下子就抓住了受众的猎奇心理,人们街头巷尾、茶余饭后无不以谈论“姿帕斯”对话为乐事。“姿帕斯”不仅在芝加哥家喻户晓,就连远在纽约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都惊闻“姿帕斯”轰动“风城”的消息。

  CBS高层认为华莱士与芭芙这种打情骂俏似的节目正好适合在电台的日间节目播出。CBS毫不迟疑地向华莱士抛去了橄榄枝,华莱士此时却犹豫起来。因为在芝加哥,他不仅能享受做“大人物”的自豪,而且,他的家庭生活也相当稳定。到纽约,颠沛流离且不说,他无法确定自己能否有所作为,万一误走麦城,那就意味着他的事业将一落千丈、覆水难收。芭芙后来回忆说:“华莱士不太喜欢这个想法。”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朝野上下出现不同的声音,芝加哥地区也有所波动。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时期,华莱士终于克服了自己患得患失的心理,与妻子芭芙一起迁居纽约,他依然梦想着拥有一个自己的舞台,可以没有教条、不受管束地施展自己的才情和抱负。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燕于)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年春运
中国女将征战百年澳网
关注2005考研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第12届中歌榜揭晓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慈禧曾孙口述实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