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 > 人物往事 > 正文

他在全球掀起邓小平热--美国新闻怪杰华莱士(图)(4)

http://www.sina.com.cn 2005/01/27 18:03   《人物》杂志
  他为什么要采访邓小平?当年他怎样联系到邓小平的?这些问题在18年后得到答案。2004年8月,86岁的华莱士在纽约曼哈顿西57街555号的BMW大厦接受了中国记者的访问,他对18年前的访问记忆犹新——1986年的中国和中国的领导人对西方来讲还是很神秘的,邓小平是这个占全球人口五分之一的国家的领导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一家电视媒体对邓小平做过专访。虽然邓小平1979年以中国副总理的身份访问过美国,但对美国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来讲,中国仍然陌生,具有极大的收视潜力。

  “邓小平曾经接受过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的专访,但那是平面媒体。我们就是要成为第一个对他进行专访的电视媒体。事实也证明,那是他一生、至少是晚年辉煌期间所接受的仅有的两次专访。此后,他再也没有接受过。我一直为此感到骄傲。”华莱士一边吃着盘子里的凉拌沙拉一边聊天,86岁高龄的他仍然保持着记者必备的年轻心态和反应快捷的职业习惯,而且开门见山,中心明确,丝毫没有长者的做作和名士的傲慢。

  1986年初,华莱士在好友辛迪·瑞挺博格带领下来到中国。辛迪原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一名士兵,1945年被派往中国执行任务,后来退出军队。1949年前后,他被怀疑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间谍,被投入监狱。从狱中释放后,却因祸得福,成为毛泽东、周恩来的好朋友。

  华莱士一行在南方开始领略改革开放的新气象,他们慢慢了解到普通中国人生活的景况和对改革开放的渴望。而当时,海外媒体和舆论讨论最多的是: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是不是一项真正的基本国策?而这正是他们来中国采风所要寻找的答案。

  从南方一路畅游到北京,他突发奇想,为什么不采访这场改革的发起人,从他的嘴里找到答案?于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60分钟”栏目组向中国政府提交了一份申请。提交完申请报告后,他并没有抱太大希望,等在中国的采风一结束,“60分钟”栏目组就回到纽约,继续赶着他们手头的活儿,没有人再提采访邓小平的事,似乎这只是“60分钟”的一厢情愿罢了。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一个月后,北京方面正式答复说邓小平愿意接受采访。

  华莱士为之一振,开始了精心的准备工作。他查遍了几乎所有能够找到的有关邓小平的文字材料,其中邓小平的小女儿毛毛写她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遇的《在江西的日子里》,从女儿的角度回忆父亲的坚强、忍耐和坚定的信仰,给他的印象最为深刻。同时,为了制作节目,展示邓小平峥嵘的斗争岁月,华莱士还请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视台提供了一些有关邓小平的革命经历和工作、生活方面的影视资料。为了增加节目的收视率,他还细心地要求中国方面把采访地点定在中南海,而不是邓小平通常会见外宾的人民大会堂。因为中南海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具有一种神秘的色彩,一方面也借此机会让广大观众看一看红墙内中国领导人日常办公的地方,欣赏到富于中国传统的古典建筑。

  9月2日晚上,新华社播发了一条只有100多字的短消息:“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今天上午在中南海接受了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记者迈克·华莱士的电视采访。邓小平回答了华莱士提出的有关中国经济改革、中国的统一、中美关系、中苏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消息一出,世界各国的政治家竖起了耳朵,世界各大媒体的记者千方百计地追逐打听此次交谈的内容,“有没有新的声音出现?邓小平为什么要接受华莱士的采访?”

  邓小平多年来一直是中外记者追逐采访的对象,要求邓小平接见的外国新闻记者的名单已经排成了长队。华莱士此次独家访问邓小平让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名声大噪。为了让自己的独家新闻造成轰动效应,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对此次访问守口如瓶,华莱士跟他的各国记者朋友不无遗憾地说:“在这次谈话播出之前,我们不会透露任何内容。我相信你们能理解。”

  9月2日这天是星期二,而华莱士主持的“60分钟”节目的播出时间表是固定的,只能在每个星期天的晚上黄金时间播出。也就是说要等到真相大白还得5天时间。中国方面的沉默,美国方面的封锁,使这次采访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人们期待着星期天的到来。1986年9月7日,当精神矍铄的邓小平出现在美国千家万户的电视屏幕上时,人们从这张熟悉而慈祥的面孔上,再次领略了一个伟大政治家的卓越才能和超群智慧。

  美国轰动了!世界轰动了!华莱士在全球掀起了“邓小平热”。在将近一周的时间里,世界所有重要媒体的舆论都集中到邓小平身上,以最快的速度报道了邓小平与华莱士的谈话。

  这是邓小平第一次接受一对一的电视采访。据说,这也是邓小平惟一的一次一对一地接受电视记者的专访。

  《人民日报》于9月8日和9月15日分两次刊登了邓小平与华莱士谈话的详细内容。1993年9月,邓小平的这次谈话以《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问》为题,收入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黄金眼

  1998年,华莱士度过了80岁大寿。80岁还在追踪新闻,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电视历史上工作时间最长的黄金时段节目主持人。有人说,这不仅是世界新闻史上的一个奇迹,在世界劳动史上,这也可以称之为奇迹。

  这一天,华莱士把寿宴设在家里。几乎所有的老朋友都来祝寿,希望他长命百岁。但华莱士心里清楚,这个社会,也还有那么一批人希望他早点离开这个世界。

  华莱士穿着西服、打着领带、端着酒杯,穿梭在老朋友们中间,对他们一一致谢!老华莱士依然健壮挺拔、精神矍铄。

  儿女们都来道喜,一个个与父亲拥抱,就连孙子们都与华莱士一般高了。华莱士享受着眼前这全家其乐融融的幸福,心底里打着另外一个主意——10年后,我90岁的生日依然要在新闻界度过。

  没有人怀疑华莱士痴人说梦,他的老朋友莫利·塞弗对老华莱士夸耀不止,“我想,他是个未来的先驱。他是那类拥有无比的智慧和精力的人,他什么都要参与,直到80岁、90岁、100岁。”

  好莱坞有过黄金眼,但那眼睛属于银幕间谍007;中国也有黄金眼,但中国的黄金眼只属于神话故事中的孙悟空。而迈克·华莱士拥有真实世界的黄金眼,他不仅能鉴定现实,同时也能辨别虚幻。

  1998年,克林顿总统因“拉链门”事件而受到全美媒体的狂轰滥炸,华莱士用他一双锐利的眼睛搜寻新闻。令人不解的是,他在搜寻的过程中偏偏绕过了克林顿性丑闻,而将目光放在了好色神父基尔希身上,揪出当年不亚于“拉链门”事件的神父性丑闻案,在美国全社会掀起轩然大波,使得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不断出现的神职人员道德沦丧的问题达到了争议的顶峰,罗马教廷不得不出面收拾烂摊子,整顿神职人员队伍。

  女儿波林评价父亲说,“他善于掌握事情的纲要,他好奇爱问,刚毅不屈,刨根问底。”

  华莱士自己总结自己说,“是一个一个的故事让我继续干下去的,这仍是发现之旅,工作带给我无穷的乐趣。”

[上一页]  [1]  [2]  [3]  [4]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年春运
中国女将征战百年澳网
关注2005考研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第12届中歌榜揭晓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慈禧曾孙口述实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