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复旦大学百年校庆专题 > 正文

走得动的老同学今天都来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4日14:29 新民晚报

  或许,这是今天前来为复旦大学贺寿的最特殊的一批校友。在校史册上,他们当年就读的农学院,仅存在了短短14年——1938年,南迁至重庆北碚的复旦大学设立垦殖专修科,农学院初现雏形,逐渐形成农艺、园艺、农化三系和茶叶专修科,并于1946年随复旦回沪,1952年,它根据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计划整体搬迁至沈阳,并以此为基础成立了沈阳农学院(1985年改名为沈阳农业大学)。正因如此,最年轻的复旦农学院毕业生如今已年过古稀,最年长的则近九旬。在离开了复旦半个多世纪之后,老人们却自发找到了回家的路,160余名历
届校友和他们的家属重新聚首复旦园。昨夜今晨,记者跟随他们一起踏上寻梦之旅。

  起点站 农业大厦

  昨晚10时,漕宝路农业大厦。百余名从包括香港在内的全国20余个城市以及美国特意赶来的校友已经就寝,然而,1201房仍灯火通明。作为本次活动的主要召集人,几名上海校友还在农学院校庆会务组做着出发前的最后准备。

  1954届校友顾名勋满头银发,戴着心脏起搏器的他身体欠佳,却坚持和当年的同班同学蔡国端一起,在电话里和总服务台核对着第二天一早需要“叫早”服务的同学名单。另一对“夫妻同学”,1955届植保系朱文江和康素珍刚在大堂接待处整理完最新的校友登记资料上楼,他们告诉记者:“为了这次聚会,我们从一年前就开始发邀请信、联系场地、策划活动,不过,这还多亏了我们的大师兄!”

  第2站 人民广场

  上午8时30分,上海博物馆南侧停车场。一名身材挺拔的老人正举着“

复旦农学院校友会”的牌子等在一辆大巴旁边,过一会,部分上海本地校友将从此出发,赶赴复旦。这便是众人口中的“大师兄”顾金德,园艺系1948届校友,如今复旦农学院上海同学会的“掌门”。

  “别看我们学院存在的时间短,但因为人少,所以在学校的时候大家就不分系别在一起活动,感情都特别好”,忆起往事,83岁的老人仿佛回到了青春年少。1943年,他抱着“科学救国”的信念只身来到重庆北碚,考取复旦,并受到进步思潮的影响,积极投身学生运动。随校回沪后,1948年,他组织了60余名农学院同学成立了中国农业科学研究室复旦分社,作为进步团体开展地下运动。

  作为上海农科院的专家,上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顾金德先后参与了上海农学院建校和复校的工作。1984年,复旦大学校友会成立,顾金德成为常委之一,同时,他和吴振千一起筹建农学院同学会,通过各种途径闻讯而来的同学越来越多,“今年,为母校庆贺百岁生日,大家只要身体允许,能来的都来了!”

  第3站 复旦教学楼

  上午10时30分,4103教室此时欢声笑语。老友相见,一个个俏皮的绰号似乎把大家带回了50余年前的课堂。时光隔愈久,记忆越芬芳。“我们的同学都很出色!”吴振千自豪地告诉记者,历届的同学中,有的远赴西藏日喀则帮助当地发展蔬菜,有的帮助东北农村种植古树,有的去广西开展微生物研究,更多的则成了各地农业科研院所的专家。同学们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自强不息,这就是他们坚守了一辈子的复旦精神。

  第4站 复旦校园

  下午,行政楼前名为“耕耘”的园林一角,科学楼前的日晷,这两处复旦人熟悉的景点,是农学院校友分别在校庆80和90周年时送给母校的礼物。

  如今,相辉堂东北侧的草坪上,又竖立起一块寿桃形的大石,“百年辉煌”四个大字用的是“农业人”最爱的绿色。“我相信我们始终是一家,带上所有设备去东北,抗美援朝,任何活动中,我们农学院一个人都没落下!明天,我们还要一起唱当年的歌呢,好好聚聚!”说这话的时候,王洪熹就像50年前的那个“

苹果”一样爽朗地笑了。

  于是,秋阳里,那一次次舒展的皱纹,刻下的,是同学情深。

  本报记者 陆梓华 董纯蕾

  老同学相聚母校有说不完的话 杨建正 摄

  相关专题:复旦大学百年校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