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复旦大学百年校庆专题 > 正文

探寻生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4日14:06 新闻晨报

  这棵豆梨树被称为“复旦校园中最美的树”。

  每到春日,淡蓝的天空下,红砖砌就的生物楼前,那满树雪白的花朵,不知令多少复旦学子微笑注目。

  穿过那片梨花盛开的草地,就到了复旦大学生物楼。这座楼造于1956年,迄今已有
40余载历史。为鸣谢本校生物系校友林辉实先生与夫人周瑞华女士捐资装修翻新,特将该楼命名为“立人生物楼”。

  我校生物系由心理系发展而来,早期人数不多,教员学生比竟然高达1:3。著名教授有李汝祺、蔡翘、蔡堡、唐钺等;1943年薛芬担任生物系主任,聘请了秉志、钱崇澍、张孟闻、曲仲湘、裴鉴、伍献文等前来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后,从各地优秀大学又调入了十几位著名的生物学家,如王鸣岐、苏德明、童第周、谈家桢等,复旦一跃成为全国最引人注目的生科人才培养基地;20世纪80年代,谈家桢接任院长后,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遗传学研究基地。

  而今的生命科学院人才辈出,中科院院士2人,教授40人,博导35人,培养学术人才无数。追忆生物系80多年的历史,如一棵参天大树之茁然长成,蔚为壮观。

  生物系的幼苗时期还要追溯到子彬院。

  从立人生物楼向西行数百米,可以看到一幢淡灰色的小楼,四层,罗马风格,简约大方,其门庭风格颇有美国白宫的味道,故又有雅称“小白宫”。历史的流逝磨去了往日的鲜丽,却留下了岁月的沧桑。80年前,首任心理系主任郭任远苦于系里无房舍,向族叔、潮州巨商郭子彬募得五万元建造了此楼,命名为子彬院。见证了岁岁载载的事,培育了辈辈代代的人,而今的子彬院已另作数学楼,在复旦林立的建筑中,犹如一位长者,用历史的深厚召唤着复旦学子,微笑着看着他们往来的身影。

  在梨花微影中,且让我们聆听往昔的故事。

  郭任远: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健将

  复旦的生物系创立于1923年,原来叫心理学院,隶属于理科。这是郭任远教授建议创立的。郭任远原系本校学生,1918年留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他反对心理学中的本能说,认为人类行为是后天获得的。他的论点,受到了美国学术界的重视,称他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健将。郭回国后,应母校之聘,任心理学教授及复旦大学校长。

  郭先生不畏学术权威,为了证明本能学说的有限性,他进行鸡胚胎研究,在蛋壳上开了一扇“天窗”,以观察胚胎的行为发展。他废寝忘食,最终发现胚胎的心脏跳动迫使停靠在心脏上的鸟头跳动。据此他认为这种强迫性的鸟头动作,即是啄食动作的胚胎期“练习”。这样一种发现,使得他一跃成为胚胎学界的一流学者,得到了生物学界的敬佩。

  薛芬:实验下来的黄豆不能吃!

  文/倪国坛

  北碚期间,薛芬先生教授遗传学课程,并亲自指导实验。

  有一次,实验的内容是测量黄豆粒的长度、宽度和厚度,以所测的毫米数为横坐标,以粒数为纵坐标分别画出曲线,就此来统计规律。

  实验结束后,每个同学面前都会留下满满的一盘黄豆。有人就提出在实验室里把黄豆淘净,再用烧杯在本生灯上煮熟了带回宿舍去“补充营养”。战时,学校食堂的伙食非常差。

  薛先生知道后,严肃地对大家说:“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是你们实验所得结果的根据,如果有人要核对结果,你们要拿它出来供复核用,所以要原封不动地保存好。当然,你们现在只是训练方法,但保存好实验结果原始标本和资料的观念,必须明确。再说,实验室里的实验材料,不管是什么,一律不作他用,更不得食用,这是实验室的纪律,是衡量实验室作风和实验者操行的一个方面。”同学们心悦诚服,在以后的教学和科研中,碰到类似可食用的部分,一律按规则处理,从不用以“解馋”或“补充营养”。

  为活跃学术研究、及时了解最新信息,凡有专家过境、来访,薛芬先生都邀请他们到系里来讲演或作座谈。一次有位薛先生的老朋友、研究甲状腺与物质代谢关系的专家路过北碚,薛先生便请他来演讲。那天,报告是在寒冰馆内作的,师生坐了满满一屋子。只见那位专家满脸通红,显然是午饭时喝多了酒,但他依然条理清晰、完整系统地做完了讲座。结束前,出乎听众意料,他突然指着自己通红的脸说,刚才讲的是正常代谢,现在我结合自己喝了酒,讲一讲酒在体内的代谢,作为异常代谢的例子。顿时全场活跃了起来,并响起了掌声。专家的现身说法,给该次讲演增加了一个“戏剧性”的结尾。

  掌声刚息,一向不苟言笑的薛先生也打趣地说:“今日专家在中午喝了几杯‘白干’(四川的一种高浓度酒),成了他演讲的形象例子。早知这样,应该还请他多喝几杯,并多吃些别的菜肴,以便促使他为我们多讲点内容。”专家哈哈大笑着说:“你招待我吃顿中饭,酒、菜、饭够丰盛的啦,还请了陪客,要再多吃,岂不把你的口袋都掏空了?”从两位朋友间的诙谐对话,人们才得知,请专家到系讲学,招待费用都是薛先生自己负担的。

  薛芬,早年留学英国,并取得哲学博士学位。1943年出任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任。1946年创建海洋组并任主任,对我国海洋学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解放后,在赴英国讲学途中,因心脏病突发不幸病故。

  谈家桢:1948年的选择

  在逸夫科技楼侧后方,有一幢楼不是那么容易被人发现,但走近了,就会觉得它的实在。那就是复旦大学遗传学楼,一幢朴朴实实,灰白色的建筑,谈家桢先生的楼名题字却生龙活虎。走进大楼,静谧有序,各个实验室躲避着来自外面世界的喧嚣,但在白大褂和瓶瓶罐罐之间,偶尔会发出几声朗朗的笑声。这群探索DNA奥秘的人,在这里刷新着遗传学的辉煌。

  谈先生的一生见证了中国遗传学的发展,也开创了复旦遗传学专业的历史。有人把他唤作是中国的摩尔根,这不仅仅是由于他师承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更是由于他把科学信仰深深地植入自己的人生,呵护着、守望着,无怨无悔。

  1948年,对谈先生来说,意义非同寻常。第八届国际遗传学大会在瑞典召开,而前苏联国内却在进行着对遗传学的大肆破坏。主张染色体遗传理论的孟德尔—摩尔根学派被宣布为“繁琐哲学”、“反动的唯心主义”、“伪科学”和“不可知论”。并声称,遗传学家信奉米丘林主义还是孟德尔—摩尔根主义,从本质上看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世界观在生物学领域的反映”。不仅如此,前苏联还关闭了细胞遗传学实验室,销毁了珍贵的研究资料和文献,开除逮捕了不愿放弃摩尔根遗传学学说的科学家。著名遗传学家瓦维洛夫教授甚至被迫害致死。

  谈先生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犹豫、徘徊。很多友人劝他留在美国:这里有你熟悉的师友,有优厚的生活条件和一流的研究设备,留下吧。而且人民解放军已经渡过长江,全中国解放在即,每个知识分子都在思考着何去何从。无数个不眠的夜晚,无数次来回踱步,疑惑、忐忑、忧虑、挣扎,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回来,义无反顾地登上了回国的旅程。

  1948年的那次国际会议,只有谈家桢一个中国人参加。那时他就暗存这样一个愿望:总有一天要把国际遗传学会开到中国去!1993年,第17届大会在英国伯明翰召开,大会将投票选出下一届开会所在地。当时,澳大利亚的悉尼是北京的重要竞争对手。谈先生在大会上说:“上一届遗传学大会是在哪里开的?在印度新德里。这一届在哪里开?在英国伯明翰。如果下一届拿到澳大利亚悉尼开,人家会以为我们是在开英联邦国家的遗传学大会,而不是全世界的遗传学大会。”就这么几句话,四两拨千斤,第二天大家都把票投给了北京。

  1998年,第18届国际遗传学大会在中国北京召开。这位中国生物学家1948年的梦终于圆了。

  卢大儒:激活你的基因

  卢大儒在复旦校园是一个著名人物,他指导学生连续三次蝉联“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头名,在校园中被人称为神奇的“米卢”。他本人更是一个学术成绩卓越的中青年学者,谈起他和学生的故事来,显得格外带劲。

  他和学生半师半友,实验室的气氛轻松愉快,不管本科生、研究生,还是博士生都在这里享受着一份属于自己的实验创造机会。尤其是本科生,他们不仅仅是师兄师姐的帮手,更是独立的小探索者。

  卢大儒回忆起几年前的一段往事。那时候有个大二学生名叫李辉,他对手掌肤纹的遗传很感兴趣,跑来询问卢大儒是否可以帮助他,看着眼前这个机灵的小伙子,卢大儒回想起暑假云南遗传资源调查中的那个活跃的身影,于是当场帮他联系上了全国肤纹研究组组长张海国,并帮助他们见了面。张海国肯定了李辉的想法,并提了些意见,鼓励他把研究做下去。

  卢大儒后来回忆说,老师也不是什么都懂,不能因为自己不熟悉就否定同学的努力,应该帮助他们一把,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鼓励学生搞科研。

  当时的李辉还没有学过遗传学课程,并且他所触碰的是遗传学中比较有难度的领域,不和谐之音始终围绕着他:指纹研究碰不得啊,搞不好就变成算命占卦之流。然而学生的发现可能正是通向科学殿堂的一条小径,也有助于青年学子养成科学信仰。于是卢大儒一次次找李辉谈心,一步步把他的兴趣变为科研现实。最后李辉发现了“指间区纹镶嵌式—孟德尔遗传规律”,获得了挑战杯特等奖。

  在卢大儒眼中,每个学生的发现都是星星点点的火花,老师的责任就是帮助他们燃烧起来,借用生物学的词汇就是“激活你的基因”。而今李辉博士快毕业了,也将远赴耶鲁深造。但每每回忆起本科期间的这段经历,便充满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小链接

  -挑战杯第六届李辉《指尖区纹的进化和遗传》一等奖

  -挑战杯第七届林凌《上海越族后裔与台湾高山族的渊源》,特等奖

  -挑战杯第八届杨宁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论的遗传学求证——汉族遗传结构初探》特等奖指导老师都是卢大儒。

  相关专题:复旦大学百年校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