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别把死难者名字从纪念碑上抹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30日04:58 中国青年报 | |||||||||
作者:王学进 宁波市中心开明街和中山东路的交叉口旁———原侵华日军宁波鼠疫细菌战遗址,矗立起一锥形的鼠疫纪念碑。纪念碑上刻有这场细菌战史料的碑文和111名遇难者名单,同时注有名字拼音。可人们发现,碑文拼写错误共有20处之多。比如受害者“毛施氏”的拼音成了“WangShishi”,“王正行”拼成“Wabgzhenxing”,“徐翠琴”拼成“XuCuiqing”,“
一座耗资70万元建起的纪念碑,居然存在20处之多的拼写错误,而且都是受害者的名字,实在让人不解。建造纪念碑的目的,就是要铭记历史,让人们永远记住那些无辜的受难者,可如此严肃的纪念工程,何以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 从这些低级错误中,笔者发现了一种价值取向,那就是对待生命的不同态度。 将死难者的名字拼写错,不是偶然的———如果建碑人对生命抱有起码的敬畏之心,对每一个死难者充满同情和怀念,他们决不会如此随便地对待这些名字。对纪念碑上死难者名字的轻慢,其实就是对死难者的漠视,对历史的漠视。构成历史的不只是那些大事记,更有无数鲜活的生命。 错误出现了,就得改正。可我无法接受这样的纠错方案———受害者名字就不出现了。为什么?怕麻烦,还是怕纠错成本太高?这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对死难者的不敬。如果抹去了纪念碑上这111名遇难者的名字,这样的纪念碑还有什么意义?这111个名字,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它们见证的是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是细菌战的残暴。 对于生命的不同态度,在纪念碑所刻的名字上体现得十分充分。参观过华盛顿越战纪念碑的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镌刻在碑墙上的那一长串由5万个名字排列而成的死难者名单。它传达着这样一种价值观:名字的意义大于抽象的概念。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者是华裔女建筑师林璎,她这样阐述其设计意图:“一开始我就问自己,到底建一座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尤其是一座20世纪的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当宝贵的生命首先成为了战争的代价时,这些‘人’无疑是第一个应该被记住的。因而这项设计的主体肯定是‘人’而不是政治。”她还说,只有当你接受了这种痛苦,接受了这种死亡现实之后,才可能走出它们的阴影,从而超越它们。就在你读到并触摸每个名字的瞬间,这种痛苦会立刻渗透出来。而我的确希望人们会为之哭泣,并从此主宰着自己回归光明与现实。两相对照,我们的设计理念是否太不把“人”当回事了? 错误哪怕犯在大理石上,借助现代化手段也是可以得到纠正的,怕就怕错误犯在脑海中,一时半会儿难以得到改正。有关部门在改正碑文错误时,请不要把111名死难者的名字抹去!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