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中国经济时报:“贫困帽” 官场滑稽剧的道具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9日15:29 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石飞

  昨晚一位外地在统计局工作的朋友打来电话骂他的“父母官”说,官迷心窍,为了往上爬,统计数据拼命掺水,两年脱贫达小康,官升一级调走了。而老百姓呢,远没有实现温饱。这与号称“内蒙古第一县”准格尔旗,其财政实力甚至超过一个下辖数个旗县的盟或市,却偏戴着“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帽子”(《新京报》9月25日),可谓一反一正,发人
深省哉!

  上述报道中也讲了一个故事,内蒙古东部某旗委书记是当地人,摘掉了贫困县帽子之后被提升为副市长,却不敢明着回家,只好悄悄来去,怕当地乡亲骂他“为升官而摘了‘贫困帽’”。我认为,若是像我朋友电话中说的情况那样,靠浮夸摘“穷帽”,那该骂;若是真富,理当摘“穷帽”,那就骂的不对了,即便百姓错骂了,那也是官员长期误导的结果。其实,一个地方的“贫困帽”摘与不摘,往往并不是以百姓的意志及其实际生活状况为转移的,多是由地方主政大员根据自己仕途的需要而决定的。少数居心叵测的主政者对于“贫困帽”,心存迥然不同的“鬼八卦”,或“摘”,或“保”,因时因地因人而易。在一定程度上,“贫困帽”已经沦为少数地方主政者耍弄官场滑稽剧的道具。他们已经把“

三个代表”抛到了九霄云外,异化成了一门心思盘算仕途升迁的政客。

  他们在什么情况下摘“贫困帽”呢?在他们官欲亢奋,想要换上一顶更大的乌纱帽的时候,就会急于摘掉“贫困帽”。只有摘掉了“贫困帽”,才能彰显政绩卓越,赢得上司的青睐、赏识和重用。为此,他们就会昧着良心,不故百姓死活,往各类统计数字里大兑其水,弄虚作假,伪造政绩。此类浮夸吹牛造假的案例媒体多有披露,不胜枚举,其“出类拔萃”者莫过于臭名昭著的“五毒书记”张二江,他原是一名湖北省机关副处级干部,为升官发财申请到贫困地区任职,就被派到“贫困县”丹江口市当市长。为铺设升迁台阶,他吹牛浮夸到了荒唐离奇的程度,“一个村就是一个‘数字卫星’组装基地”,统计报表都是按其“牛皮”填空”。3年间,该市GDP、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虚报41.1亿元、1.1亿元和459元,不仅摘掉了“贫困帽”,还跻身省“十强县”、“十佳县”,其官位很快爬至市委书记、十堰市委常委(副地级)(据新华网)。若不是恶迹败露倒台判刑,恐怕他还会浮夸升迁。

  他们在什么情况下保“贫困帽”呢?在他们不具备升迁可能、而希望养尊处优的时候(或刚被提拔到某地主政或年龄即将到限),就会千方百计地保“贫困帽”,一切反其道而行,增产也报减产,增收也报欠收。“贫困帽”下面,有上级可观的

扶贫款项,有各界源源不断的捐赠,有银行无息或减息的贷款,有发达地区的对口帮扶,还有五花八门的优惠政策。抱住了这个“金娃娃”,握住了这棵“摇钱树”,就意味着吃天掉的“馅饼”,无须拼搏勤政,尽可优哉悠哉,坐享“官福”。这应该是如“日进斗金”、富得流油的准格尔旗之类地方主政者们争戴“贫困帽”的“天机”和“密窍”。

  富县戴穷帽现象与穷县戴富帽现象,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种不正之风之所以蔓延,不应完全归咎于评定“贫困县”的依据不科学、不具体、不规范,关键是少数地方主政者缺乏“以人为本”理念,思想作风不端,为人为官的品质不正,弄虚作假,归根结蒂是有关方面监管不力,甚至“纵容姑息”所致。要避免和杜绝这类不良乃至丑恶的现象,需要有关领导机关切实转变作风,多深入,严考察,及时发现“猫腻”、戳穿“牛皮”。同时,要对弄虚作假者严惩不贷,一经发现即先就地免职,再按党纪国法从事,以儆效尤,从而让地方主政者们养成实事求是的习惯,对“贫困帽”既不敢妄“摘”,也不敢妄“保”。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78,000篇。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