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人工造节,多发点“福利”吧!

2013年11月12日13:40  现代快报

  11月11日,一个以往中国的年轻人自嘲孤独的日子,在20年的演变中,成为今天全民网络购物狂欢的节日,多少有点让人意外。  

  我们对孤独并不陌生。随着独身子女政策兑现的人口结构逐步到达顶点,加上婚姻不确定性增加,崇尚单身与非婚生活方式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以孤独的状态存在,并没有人们和舆论想象中那么悲剧。把“双十一”打造成一个中国式节日,可以看作是网民自由的意志在网络共振下的集结。从精神层面来说,即使它是一次集体宣泄,哪怕其中含有自嘲、焦虑、苦闷等负面因素,也无伤大雅。

  但是,国人的精神世界总是难以摆脱物质的“诱导”。

  自网络商业开始入侵精神净土始,电商逐步把仅具文化意味的“光棍节”打造成全民血拼的“网购节”,并从技术细节上迎合网络时代的消费习惯,这不仅改变了当今中国的商业生态,也可能削弱了“光棍节”给年轻人带来的娱乐内涵。

  为什么不能给“可怜”的单身族留一块自娱自乐的精神净土呢?

  一个人过光棍节并没有那么可怕,可怕的是你穷得没法过“双十一”。这是一位网友的留言。他的话代表了一些年轻人对“单身经济” 的厌恶。他的话只对了一半。刺激消费的经济没有过错,未来中国的经济转型或许就是减少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更多地转向服务和国内消费。让一个自发的网络节日迸发出巨大的消费欲望,让宅男宅女在打折、包邮的促销诱惑下,以网购的快感驱赶孤独,当然也说不上极端的消费主义。

  可是,我们从铺天盖地的讯息中,读到的全是商家得意的业绩,是消费者疯狂无度的趋利网购,是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快递单日收入,全部的焦点,无不在一个“利”字上。当全民裹挟着消费狂潮奔向网络电商的终端时,“光棍节”只剩下节,而把作为“光棍”的人抛向了上个世纪。

  我们一些经济模式经常创造奇迹。但我们不能忽视,这些经济奇迹产生的精神高损耗值十分可惜。“双十一”的这种变化就是一例。商家获取利润需要顾及人们的精神需求,民众被消费牵引不能丢了文化本真。

  这一天,我们应该更多地为单身青年成功“脱光”、为孤独的人吐露心声并努力寻找另一半搭设平台,传递消息,而不仅仅是盯着商家的账本喋喋不休。现在的中国,缺少的不是钱,需要添加的,是情。正如新华社报道引用的专家之言:“光棍节”不可一味变成商家获取利润的固定日期,应该从真正意义上为光棍们营造各种福利。

(原标题:人工造节,多发点“福利”吧!)

(编辑:SN093)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京报:称不文明者为“蝗虫”失了分寸
  • 环球时报:中国应积极救援菲律宾灾民
  • 今年你的就医费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
  • 人民日报:那么一股子劲不能松
  • 北京晨报:衡量舆论善恶 标准别太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