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广告看疗效,“登报倡廉”其志可嘉,但必须经得起群众监督、社会检验。廉政建设,不是印在报纸上的白纸黑字,而是写在人们心坎上的满意答卷。
不收红包,不大操大办,不走“人情路线”,这些都是人们对官员的普遍要求。然而,在安徽宿州市,当这些内容以34名市级领导干部亲笔签名、登报承诺的方式出现,却引发了不小争议。
对“登报倡廉”,有人“顶”,认为这敢于承诺,有自律的决心、接受监督的勇气;也有人“拍”,认为这些承诺事项本是从政底线,何必如此大张旗鼓地宣扬,再者说,一登报就能保证廉洁了吗?其实,不同的意见之中,也在汇流着共识,那就是人们希望官员言出必行、言行一致,别把承诺开成了“空头支票”。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把廉政的“内部要求”公诸媒体,至少比“羞答答反腐”要好。但这种公开承诺,只是一个开始,需要后续环节的紧密衔接。从宿州当地开展的“杜绝‘红包’现象、纯洁人际关系”专项活动来看,内容包括公开承诺、自查自纠、强化监督、严明纪律等方面,环环相扣、步步落实,才能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登报承诺的这一嗓子亮了之后,如何有力甩开反腐倡廉的膀子干起来,才是社会的真正关注点所在。
不久前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机制,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在有关反腐倡廉的决策部署中,透明化和制度化将是未来要向腐败现象祭出的两把利剑。对于宿州官员来说,在廉政行动“高调唱响”之后,决不能虚晃一枪,而应把这种向社会开门反腐的做法制度化、常态化,让老百姓和社会各界有足够的渠道来监督、举报和评判,充分调动民间正能量为政坛注入一股清新之风。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实际上,收没收红包,办没办豪宴,走没走人情,类似这些问题,往往发生在群众身边,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感知也是敏锐的,在制度上提供平台,让民间无所不在的廉政“啄木鸟”得以啄贪腐、发隐恶,就会对权力形成有效监督和制约,不断压缩官员寻租谋私的空间。当权力在制度铁笼里规规矩矩地运行,这样一来,不管“红包”是现金还是房子车子或者是任何利益诱惑,官员都会不敢收、不愿受、不能收,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才能越来越巩固和发展。
近年来,在不少地方,一些政府部门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来一个承诺,什么帮扶承诺、廉洁承诺、实事承诺,屡屡见诸报端,但有多少是雷声大、雨点小,又有谁说到做到了?老百姓心里有杆秤、有本账,官员做没做,到底有没有变化,往往从社会议论、街巷闲谈、网上吐槽中可以窥见几分。不看广告看疗效,“登报倡廉”其志可嘉,但必须经得起群众监督、社会检验。廉政建设,不是印在报纸上的白纸黑字,而是写在人们心坎上的满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