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评论员肖良志
11月19日晚上,国足在西安0比0战平沙特队,不得不残酷地面对2014年3月5日客场与伊拉克的生死对决。
这场比赛,国足时机不错,赢球就可亚预赛提前出线。所以,主办方和承办方颇费心思,请来周笔畅与球迷互动,通过周笔畅领唱《国歌》,引爆现场和电视机前观众的激情,把球场变为欢乐的海洋。很遗憾,那个刺眼的0比0,习惯性让大家失望了。
对于这场平局,没有人再去提及“快乐足球”,那的确距离我们太过遥远。人们津津乐道的,是球员在场上的狼性拼搏精神,以及无可挑剔的比赛态度。自“6·15惨案”以来,上述两方面已经成为考核国家队表现的标准。不得不说,良好的态度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本来就是运动员的天职和本分。过度使用,就让国足被态度论绑架了。
当一群职业球员被态度论者不断强调“态度和精神第一”的时候,必然会偏离足球本身的轨道,一场比赛就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球队在比赛中承担着领导的重托,承载着球迷的希望,乃至各方纠缠不清的利益,球员在场上踢的就不是足球,而是“铅球”。
国足和沙特队的比赛,很好地佐证了上述观点。中国队的球员斗志昂扬、气势逼人,只开花不结果。因为热闹的背后,缺乏的是纯足球的东西:没有相对固定的主力和主力替补阵容,没有绝对的攻防组织核心。在“态度至上”的绑架下,国家队一场比赛一套阵容,重走过去多任主帅被广泛诟病的老路,球员场上配合生疏,技战术内容乏善可陈。
作为球队的代理主帅,国家队留给傅博的时间并不多,他应该扮演一个好的组织者的角色,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磨合主力阵容,演练适合球队的技战术。但是,他浸淫在各级领导的“态度至上”中,只能选择性使用球员,牺牲技战术磨合,呈现一支怪诞的中国队。
一支球队能走多远,要看与谁同行;一支球队有多优秀,要看有谁指点;一支球队能否成功,要看有谁相伴。希望这一次的0比0,让中国足协醒悟:抛弃态度论,让本职和天分回归球员内心,让足球回归足球。或许,大家就都快乐了。
相关报道见今天A28、A29版
(原标题:国足能走多远要看与谁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