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勇:改作风何以成为变革支点

2013年12月05日07:51  人民网-人民日报

  肇始于八项规定的改作风进程,重塑了新形势下的党建格局,改变着社会风气,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

  最近,有两组数据引人注目。中央纪委的统计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各地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共计17380起,处理近2万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4675人。而远在德国柏林的透明国际组织公布的报告中,中国的清廉评分首次达到“4”这个量级。不同的数字,释放出同样的信息:中国的政治风气正在净化,人们的信心正在提振。

  尽管时光不能倒流,但回望能让我们看得更真切。一年前的12月4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20天,中央政治局会议就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时的各界反应,固然颇多赞誉,但也不无“一阵风”的忧虑、“抓小事”的异议、“走着瞧”的心态。

  今天,当开道车、特权牌纷纷消失,“光盘”取代了“剩宴”,“泡机关”变成了“下基层”,党风政风的新气象,为我们党赢得了更多社会信任,也留下这样的思考:从作风建设的“小细节”入手,何以能带来党风政风民风大气候的改变?这种撬动之力,对一个8500多万人的执政党、13亿人的国家,到底意味着什么?

  “全党必须警醒起来”、“打铁还需自身硬”、“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十八大刚刚闭幕,习近平总书记的就职宣示,将党的建设、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置于治国理政悠悠万事的中心。正视问题的忧患、从严治党的决心,让接过历史接力棒的执政者们清醒地认识到:警车开道、动辄清场,让干群何其疏远;迎来送往、铺张浪费,使腐败悄然滋长。这一切,使得这样的警思振聋发聩而又切中要害——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堵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作风建设的小切口,打开的是越来越大、越来越深的工作面。作风之弊、行为之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越是深入治理,就越需对症下药、综合施治。

  如果不补足精神钙质,坚定理想信念,改作风何以成为普遍的自觉?如果不建立让好干部“吃香”的选人用人机制,何以树立扶正祛邪的导向?如果没有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血肉联系”何从谈起?如果缺乏“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制度设计,制约和监督如何体现?如果没有“老虎苍蝇一起打”的铁拳利剑,又怎能释放反腐倡廉的正能量?

  一年来,从八项规定到六项禁令,从反“四风”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健全党内法规到保持反腐治贪高压态势,无不回答着这些源于现实的问题,从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等方面,全方位重塑了新形势下的党建格局,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政风正则民风淳,改作风的新风劲吹之下,崇清尚俭的社会风气日益浓厚,价值观层面悄然发生着更新。从这个意义上说,肇始于八项规定的改作风进程,可谓“蝴蝶的翅膀”,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积极作用会愈加彰显。

  有学者曾指出,中国共产党有一种“内在抗体”,总是能够战胜各种“致命病毒”。今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情境中,我们党面临的四种风险、四大考验更为纷繁复杂。这种“内在抗体”,实质上就是不断提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为现代中国锻造更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正如改革发展永无止境,改作风是一次有力的破题,更加精彩的答卷还有待于我们去书写。

 

(编辑:SN090)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环球时报:泰国误以为投票和街闹就是民主
  • 人民日报:祖国强盛是人心所向
  • 环球时报:道德自我矮化成了条件反射
  • 新京报:北京公交该适度调价了
  • 人民日报海外版:布朗预言破产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