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戈:现代化是场马拉松,耐力最重要

2013年12月09日07:26  环球时报

  刘戈

  现代化是如今许多经济体发展的目标,然而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大部分国家或地区会由于不同原因,在某个时间节点上错失机遇,在现代化之路上慢下来,甚至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在众多拉美和东南亚国家曾经出现过的“中等收入陷阱”,是这一现象的典型案例。但是否只要通过了“中等收入陷阱”,现代化之路的后半程就一定会一帆风顺?

  不久前,我第一次去台湾地区。在台北,无论是捷运系统的快捷高效、商业和文创产业的繁荣,还是夜市的井然有序、市民的友善礼貌,都显示出现代化大都市的种种特征。但在南部的高雄和东海岸的花莲,我却体会到了严重的发展不均衡,高雄、花莲等地无论从城市的基础设施配套还是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上看,都达不到一个准发达经济体的状况。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台湾地区虽成功越过 “中等收入陷阱”却陷入了“中上收入困局”。这与台湾地区民粹意识高涨,政府决策效率不断降低有很大关系。以核四电厂为例,1980年立项,直到1999年才开工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屡遭干扰,建设成本不断抬升,成为全球建设时间最长的核电厂。同时,激烈的政治撕扯导致没人一心一意搞经济,政府疲于应付眼前难题缺乏长远规划。可以说,这种经济衰落和其民主化过程几乎同时发生,虽然劳动力成本上升、大量企业和人才转往大陆发展是经济发展遭遇瓶颈的客观原因,但台湾岛内的政治内斗和族群撕裂也是导致经济下行的重要因素。

  台湾地区毕竟已经越过中等收入陷阱,曾经的亚洲四小虎之一的泰国,从2006年起就不断被国内红衫军、黄衫军的激烈对抗所困扰,至今在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方面进展缓慢。可以说,对很多后发国家和地区而言,加快社会变革和转型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出路,但这种变革必须要在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才能发挥效用。

  世界各新兴经济体正在围绕实现现代化展开新的竞争,但竞争的核心内容并不在爆发力,而在于耐力和定力。无论中等收入陷阱跨越与否,我们都应该高度重视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对于处于追赶中的经济体,现代化发展之路就像是一场超长的马拉松,即使在前半程成功度过体能极限点,在后半程如果不能咬紧牙关、保持节奏、盯紧目标,依然有掉队的风险。任何触动社会分歧乃至分裂的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我们错失经济发展的最佳机遇,而机会一旦失去,很难再有机会翻身。▲(作者是央视财经评论员)

(编辑:SN090)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陆文江:谁为“井底人”的尊严兜底
  • 刘昌松:应对“摔童女孩”进行心理干预
  • 卜永光:新保密法是对日本和平宪法精神的破坏
  • 王云帆:银行欠许霆一声道歉
  • 熊丙奇:没有政府放权,就只有行政主导的“冲动型”教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