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评论员黄叶实
不希望这次事件成为快递业的滑铁卢,而是更期待它能成为快递业静下心来检视自己、强化安全规范、提升服务品质的契机。
山东“夺命快递”,导致一死9中毒的悲剧,引人深思。死者是东营市广饶县居民刘兴亮,网购的一双童鞋在快递过程中沾上有毒化学品,导致他收货后中毒。对此,山东省邮政局20日的通报会称,“是一起偶发的违规寄递禁限物品造成的责任事故”。
这起偶发的快递夺命事件,能否倒逼出一些必然性的制度反思?甚至整个快递业的安全堤坝构筑?在快递业迅速扩张的今天,在电子商务卓越前行的大好形势下,在无数人从快递业高速发展壮大中分享便利快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希望这次事件成为快递业的滑铁卢,而是更期待它能成为快递业静下心来检视自己、强化安全规范、提升服务品质的契机。
的确,每一次事故都提供了改进、改良的契机,关键在于能不能直面问题,反躬自省。从这一偶发事故中,我们也能找到一些必然会发生的因素。切掉这些必然性的东西,快递业何尝不会迎来又一个提质增效、繁荣发展的春天?
从这起事故看,湖北方面的发件企业不知出于何因告知快递公司,所递物品是氯乙腈而不是有毒的氟乙酸甲酯,这是事件主因。这家企业当然要被追责,但我们要思考的是,对这种有意或无意的寄送有毒化学品行为,快递业有没有制度性的防范措施?
显然,快递企业圆通速递在这方面存在制度漏洞。客户称物品无毒无害,收件人员如何验视才能确认其所言属实?什么样的手段既能保护客户隐私,又有利于安全监管?这应当成为快递企业构筑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安全闸门。
当山东潍坊方面的快递公司在卸载由武汉发来的快件运输车时,嗅到刺激性气味,先后两次处理快件时都有员工出现呕吐、胸闷等症状。然而,他们将员工送医后,仍将被污染的快件进行投递,最终导致死亡悲剧的发生。这对快递企业是一个严峻警醒。当问题已经发生,危险已经出现,是放大问题和危险,还是采取紧急处置?答案显然是后者。
对于快递企业来说,也许由于各个收寄网点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而使危险品被轻易放行,甚至一些别有用心之人采取各种手段企图蒙骗过关。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危险阻断机制就极为重要。在快递投送的任何环节,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进行科学处置,是减少损失的最好办法。如果缺失了这一环,安全问题就会呈几何级数扩散。
无论如何,公众安全、公共安全,应是快递业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把安全这一课上好了、把安全堤坝筑牢了,快递业只会发展得更好。希望这一家快递企业的问题,成为整个快递企业亡羊补牢的契机,成为系统筑牢安全堤坝的新起点。
相关报道见今天11版
(原标题:堵住夺命快递的安全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