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困难在于:它要触动已有的利益格局,要触动已有的既得利益。一般来说,触动了既得利益,需要给予一定的补偿,有的时候就是因为补偿的本金不够,所以就不能够启动或推进改革。不启动改革,很多问题就会越拖越久,拖到不行的时候会贸然改革,常常会把改革推进到了革命,这是历史上很多国家都是出现过的一个怪圈。
当前,我国改革正在处于“深水区”,触动的既得利益还不小。当然,我们今天的国力和经济情况与30年前相比要好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够有效推进改革?我认为,从我们过去的经验看,有一个途径或一个方向值得注意,这就是改革除了触动现有的既得利益,还要尽可能快地形成与改革一致的新利益。这个新利益的力量越大,改革就越难逆转,越可以把国家的发展状况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从历史来看,形成与改革一致的新利益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改革的一条主要经验。当时改人民公社,而人民公社有很多既得利益者,分了粮食,解决了不少社员特别是干部的吃饭问题。要削减人民公社,这些既得利益就没了。那么,当时怎么化解这个问题的呢?从实际情况来看,怎么给那些队长,给那些保管员事务长补偿,当时的办法就是迅速形成包产到户,签了包产到户合同,很快拨发粮食,多卖钱了,这样就解决了多少年种地的人自己连饭也吃不饱的问题。这个新利益一旦形成,过了临界点,这个改革就不可阻挡。其他方面的改革也有这个特点。现在回想起来,上世纪80年代为什么能成为一个改革的“黄金年代”,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迅速形成了与改革一致的新利益。例如,农村一改,8亿人中大多数都从改革当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这样情况下,用不着再讲抽象的条文,他们就站在改革的一边了。因为他们的利益跟改革以后的家庭联产承包制紧紧地连在一起。再有,就是知识分子政策调整,几百万知识分子就高兴了,一恢复高考,几十万年轻人就跟这个新的体制连在一起了。像我们对邓小平很多政策不是都跟得上,但是后来却总能看到他的贡献。这是为什么呢?对于78级来说,没有恢复高考政策就不可能上大学。可以说,78级也获得了与改革一致的新利益。还有,就国企改革来说,当时的确很困难,但由于迅速改出一些新利益,市场一形成,就能赚到钱了。资本市场到今天应该说也不能算很顺利,但当时改革的时候,小平有句话,大意是:开了不行再关。发现后来开了就关不上了,也不可能再把它关掉,因为有很多新利益在里头。当然,这方面的改革还要再往前推进。这个经验证明:不管我们观念上、理论上、思想上对改革怎么看,只要形成了跟改革一致的利益,改革就能推进。上世纪80年代的厉害之处和重要的经验就是选准了突破口,迅速大量地形成了跟改革一致的新利益,跟国家未来一致的新利益。
当前,社会上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有很高的评价,认为其涉及范围之广,力度之深,前所未有。但是,好的决定精神如何能够贯彻落实下去?这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从历史情况来看,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的情况比决定的还要深入,例如其中没有写关于农村改革,当时的顶层设计是国有企业,通过企业自主权来激活国有企业,农村是休养生息。可从实际的进展情况来看,三中全会以后没有几年就突破了。当然,历史上也有其他的一些决定,其内容写得也很好,在当时历史情况下能达成这样的情况也很不容易,但遗憾的是:决定达成了,却没有完全贯彻落实下去。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来说,它是一个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纲领,但关键是怎么让它变成实际行动。我认为,所谓贯彻落实决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迅速大量形成跟改革一致的新利益。当然,推进改革很不容易。其中一个可用的经验就是要按照这个方向形成大量新的改革故事。形成改革劲头很重要,因为这涉及到民心,不能让热乎起来的改革劲头很快冷却下来。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本文根据作者在“《财经》15周年主题晚宴”上的主旨演讲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
(原标题:尽快形成跟改革一致的新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