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接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人士透露,养老金“并轨”重在转机制,而非降待遇,改革可能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适当调整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水平,弥补因个人缴费而增加的支出,维持改革前后职工的基本生活水平。(12月22日《楚天金报》)
积极推行养老金“并轨”,这是社会各界共同的期待;为了避免造成新的群体分化和社会不公,又同步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这种“一竿子到底”的改革,无疑又为养老金“并轨”锦上添花。
但是,推行养老金“并轨”,公务员将会加薪弥补缴费,这意味着,是财政为改革“买单”。也就是说,在名义上,公务员和企业员工一样,养老金统筹由单位和个人按比例分担,但公务员会透过加薪方式弥补因个人缴费而增加的支出。
或许,改革的初衷在于,因既得利益者的阻挠,养老金并轨成为难啃的“硬骨头”,这也恰是先前5省市事业单位改革试点6年、至今无多大进展的主因。但改革之箭已在弦上,不发不行。如何“发箭”?决策者可能以为财政“买单”才是两全之策:对公众而言,养老金“并轨”推行了;对公务员而言,改革却未损伤半根毫毛。
但值得拷问的,一是财政钱是谁的钱?当然是纳税人的!二是,养老金“并轨”,但养老金发放标准与计算方式,是否也能“并轨”?对此,不能语焉不详,模棱两可。假如,养老金“并轨”后,企业高工仍然不如机关事业单位司机和门卫,那么,这种“并轨”是糊弄公众的假改革。要知道,真正的养老金“并轨”,一是实现统账结合,个人都要缴费;二是,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退休金,要和企业员工退休金要相对“接近”,差别不能过大。
有人或许认为,机关事业不加薪,养老金“并轨”就会吃亏。但这个“吃亏论”要看以谁的利益为基准?以公务员为基准,养老金“并轨”改革的确让他们吃亏了!但以企业为基准,公务员则不存在吃亏一说,因为多年来,所有的企业员工不管薪酬高低,都会从中分出一块,放进养老金社会统筹这个大盘子里,公务员凭什么要搞“特殊化”?
近年有些与公务员沾边的改革,之所以踯躅不前,原因恐怕就在于根深蒂固的“吃亏论”在阻碍。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公车改革,有些地方推行公车改革,却要变相搞“权力自肥”,打着改革的旗号发放不菲的“车贴”,似乎,财政不给车马补贴,公务员连上班都成无解的问题,更遑论出去办点公事。但想想企业员工,没有“车贴”,不是照样坐公交、或骑车去政府机关办事吗?
改革,目的之一就是实现公平正义,消除社会不公,消弭行业差别、群体差别所带来的社会怨气。作为公务员,理应在改革中敢于“对自己动手术”,敢于触动自己的灵魂与利益,勇于跳出自利的窠臼,要有“壮士断腕”的胸襟和决心。总之,公务员不能总是当改革中的“不吃亏族”,甚而成为社会改革的阻碍者。否则,改革就难以得到公众的认同,也难以取得成功。
(原标题:养老金并轨,谁都不能“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