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贻芳:请多给科学家们一些时间

2014年05月16日08:07  人民日报 收藏本文

  ■基础研究周期长、出成果慢,不像投资建厂,今天投了钱,明天就能出产品

  ■在基础研究中搞急功近利,就会逼着科研人员搞“短平快”、想方设法多发论文,甚至学术造假,有百害而无一利

  ■目前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正处在快速上升阶段,如能持续稳定地给予长期支持,就一定会集中涌现出一批重大的原创性科研成果

  目前,社会上对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进展有很多质疑,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为什么国家投入那么多钱,还没有产生多少了不起的成果?在这个问题上,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比较而言,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并不多。有人可能会说,我国科技投入近年来持续快速增加,到2012年不是已经突破万亿元大关、位居世界第三了吗?但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国最近20年的科技累计投入量,不及美国最近两年的投入,也少于日本最近4年的投入。这里说的科技投入,除了基础研究,还包括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其中,2012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不到500亿元,在科技投入中占比只有4.8%。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础研究投入比例是多少呢?美、日、英、法等创新型国家的这一指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15%—20%。

  其次,在基础研究进展上,既要横向看,也要纵向比。我国的基础研究整体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后,经过30多年的积累,已经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许多领域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跟国际同行进行沟通与交流。回到30多年前,完全不是这番景象。那时候虽然也有一些成果,但真是凤毛麟角,谈不上规模,更谈不上整体。在如此薄弱的基础上,在经费投入起点极低的情况下,我国的基础研究能够发展到现在的水平,已经很不容易。

  当然,不可否认,现阶段我国基础科学领域的确还没有取得很多重大的原创性成果。这其中既有长期以来经费配置不合理、评价导向不科学等因素,也与基础研究自身的特点有关。一方面,基础研究周期长、出成果慢,不像投资建厂,今天投了钱、明天就能出产品;另一方面,在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偏低的情况下,很难期望在短期内超越基础雄厚、整体水平领先的发达国家。青藏高原上有那么多世界高峰,是因为它的基础海拔高、山峰众多,随便拿出一座来就比泰山高。基础研究也是这样,只有整体水平上去了,才会“冒出”更多“珠峰”。

  对于基础研究,既不能搞实用主义,也不能搞急功近利。经济建设上急功近利的恶果,有雾霾、水污染、交通拥堵、食品不安全……现在大家都深受其害;在基础研究中搞急功近利,就会逼着科研人员搞“短平快”、想方设法多发论文,甚至学术造假,有百害而无一利。

  基础研究是发现与研究自然界的各种基本规律、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的智力活动,其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理解自然,最终使人类能更好地利用自然。试想,一个大国如果没有完整的高水平学科体系,如果不能更多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这个国家能有远大的前途与光明的未来吗?经济上去了,会成为富国;科研上去了,才会成为强国。从这个意义上说,投资基础研究,就是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就是投资国家的未来。

  过去这些年,我国的基础研究一直是在打基础,无论是设备、人员、研究方法等,各方面都在打基础。目前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正处在快速上升的阶段,如果在保持现状的基础上,能够再持续稳定地给予长期支持,比如说10年、20年或30年,就一定会涌现出一批重大的原创性科研成果。我本人有这个信心,相信许多同行也有这个信心。

  静水深流,宁静致远。在基础研究上,希望社会大众不要太急于求成,多给科学家们一些时间。

  (作者为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

(编辑:SN090)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环球时报:越南打砸抢烧在世界面前丢人现眼
  • 环球时报:越南暴徒是东亚投资秩序的公敌
  • 环球时报:自断双脚悲剧,政府和亲友都应羞愧
  • 单士兵:遵义四中老师下跪到底能传递什么
  • 环球时报:“顾虑重重”是大国外交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