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静钧:纽约命案警示强化华人共同体意识

2014年05月16日14:22  海外网 收藏本文

  纽约68岁华裔老人阮文辉当地时间5月9日晚独自步行回家时,被一名非裔暴徒殴打并致死亡。据报道,事发当时有多名路人从现场经过,却没有任何人伸手相救或报警。最终,毫无还手之力的老人倒在血泊中,暴徒则徒步大摇大摆离开了现场。

  这是一起无助的老人被袭击及公众冷漠事件,这样的“双重负面”的事件,已经不止一次降临在纽约华人的头上。2010年,一位刚赴美留学不到3个月的中国女孩,也在纽约街头被一名拉丁裔暴徒殴打并强奸,最后不治而亡。在长达半个小时的犯罪时间里,为数不少的路人从旁路过,但无人救援或报警。

  纽约警方曾在2005年发布过一份“夏季治安提示”,称纽约华人正成为犯罪分子针对的对象,每年纽约犯罪案,相当一部分发生在中国街和华人聚居的法拉盛等地。随着华人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华人显然正成为其他族裔的失败者泄愤的对象。由于亚洲族裔在身高体能等方面一般逊于其他族裔,不良之徒在犯罪时往往会选择亚洲面孔的人士为攻击和施暴对象。

  2000年一份统计数据表明,纽约华人人口已达40万,其人口增长速度快于其他族裔。人口比例的增加,一定程度上能改变所在地区的人口结构、生活与文明方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成为犯罪受害者的几率的提升。曾被称为“犯罪天堂”的纽约,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整治治安以来,事实上已经成为美国最安全的城市之列。然而,在“城市变安全”与“华裔变不安全”同时发生的悖论中,我们应深思一些内在性的因素。

  首先,我们应提高华人族裔之间“守望相助”的水平。虽然新闻报道中并没有说在前面两起案件中“路人”里面有没有华人,但在华裔人口快速增加的城市里,案发现场又是处在华人聚居区里,笔者斗胆推断,路人中有华人,而且未必只有一个。“公众冷漠”是一种社会心理疾病,是会传染的,当第一个路人选择冷漠时,第二个路人也会做出同样的回避。毫不客气地说,中国人“事不关已”与“不管闲事”的处世哲学,在个体与社会界线越来越模糊的年代,已经不能足够保护自身的安全。华人应在面对任何犯罪行为时,都具备相当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守望相助”的水平。

  其次,纽约华裔应深化族裔共同体意识。据笔者观察,移居海外的中国人,虽以“华人”自称,但在华人交往中却按来源地的地域划分,鲜有亲密混合。这样的地域和省籍隔阂,一方面淡化了族裔命运和文化共同体的心理体认,一方面也容易滋长帮会意识,华人以华人为对象的犯罪,在帮会意识中难免会发酵。根据媒体曾报道的案例,纽约华裔大学副校长长期以中国留学生为家奴,纽约华裔家庭被其非法移民的亲戚所灭门,均说明了华人在“共同体”体认上,确实存在一定的提升必要。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强化族裔共同体的意识基础上,把这些意识渗透到政治与经济领域,在事关人身、财产等安全时,以共同体的政治和经济代表,向政府和社会发出一个共同的声音,捍卫族裔的权利。

  (和静钧,察哈尔学会研究员,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编辑:SN090)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环球时报:越南打砸抢烧在世界面前丢人现眼
  • 环球时报:越南暴徒是东亚投资秩序的公敌
  • 环球时报:自断双脚悲剧,政府和亲友都应羞愧
  • 单士兵:遵义四中老师下跪到底能传递什么
  • 环球时报:“顾虑重重”是大国外交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