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锋:把握好人生拐点

2014年05月20日07:50  人民日报 收藏本文

  “河流在激流险滩时显示其壮丽,人生在跌宕起伏中展现出精彩”。这样的道理,说起来好听,经历起来并不好受。

  对于许多返乡的年轻人,主动也好被动也罢,从都市回到乡村,生活的不习惯在所难免,心里的调试也是势所必然。他们中,有人为找不到倾诉的人苦恼,有人为看不到出路迷茫,有人为一笔创业贷款奔走,也有人为一次投资失利神伤。从一段熟悉的打工生涯,到再次面对不拘的未来,“山穷水复”之后,能否“柳暗花明”?

  具体地看,从笔者在石林县采访的情况来说,旅游服务区、生态工业集中区和现代农业创业园等“园区经济”的发展,可以吸纳返乡的多数劳动力就业。大而化之,经济的梯度发展,改变了许多落后地区“一穷二白”的面貌,回乡不再是无业可就。辩证地看,一些地方“穷山恶水”的“区位劣势”,也孕育着生态种养殖等“环境优势”。

  如今,“招工难”在中西部地区已不鲜见,许多地方都取消了输出劳动力的考核指标,反而出台了鼓励就地就近创业、就业的政策。大家都意识到:人才资源是最可宝贵的财富。用石林县一位基层干部的话说:梧桐树已经栽好,孔雀“返乡飞”也不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与时代发展的大势相呼应,现在许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清醒的而非盲目的。他们抱着到发达地区长见识、学经验的想法,为的是利用家乡的资源赢得成功。石林县到深圳务工的青年毕绍辉,偶然间发现了养殖孔雀的市场空间,回家乡办起了养殖场,如今年收入几十万,正谋划着利用石林景区的游客资源创办“孔雀山庄”。

  这些“利好”的大环境,让返乡青年的人生转折更加平顺。但要把握好人生的“拐点”,关键还得靠自己。实事求是地说,成功没有破解的“公式”,也没有明晰划一的标准。外出长了见识的年轻人,切不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自以为比别人更该成功。看明白、想开点,走出“成功焦虑”,或许离成功更近一步。

  不过,曾经走出去的年轻人,可能比一般人多一份干事创业的渴望和热情。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面对人生的“拐点”,要闯出一片新天地新境界,非得“有所激、有所逼”不可。那么,当年走出家乡吃过的苦、流过的泪,都会是今天奋进的“燃料”;而今天的奋斗经历,又将是明天的养料。细琢磨,人生的每次爬坡过坎莫不如此。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再过若干年,当人生的“拐点”成为记忆的“标点”,想必更上层楼的逗号比句号更快慰此生。

(编辑:SN090)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京报媒目:“国民女婿”栽了,今后咋扮好男人?
  • @王传涛的小屋 :连打个的,都要赤裸裸的“专属权”
  • @熊丙奇 :大学频繁更名为哪般?
  • 新京报:张艺谋将性格悲剧拍成命运悲剧
  • 北青报:应该如何追问“地沟油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