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钺:研判历史秉性,更好外交博弈

2014年06月30日11:01  环球时报 收藏本文

  在外交活动中,研判外方的策略和可能采取的行动时应注重了解其文化和民族特点,因为一种文化,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习惯都会深刻地体现在其现代行为当中。国际外交层面事实上存在着两种不同准则的外交,一种是西方的利益外交,以维护自身利益为出发点,以维护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利益为唯一目的。这与西方的历史传统有密切关系。另一种是以中国的道义外交,注重共赢,兼顾利益,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的影响。

  西方人在外交上这种以利益为唯一准则的行事方式,使它觉得今日与你合作,明日翻脸,并无不妥。翻脸之后,如果形势有变,有了利益共同的可能,它便会再来找你合作。一手打架,一手握手,双手博弈是西方外交的常见手段。说得难听点,以“利”当先有点类似“有奶便是娘”的意思。

  而这和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是格格不入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总是强调以义为先,以德为先,忠诚为重,不落井下石,不以邻为壑,有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但如果把这种思维带到与西方打交道的外交层面,短期内是不会有太好效果的,近代中国人在这个交往过程中吃了无数的亏。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往往把社会层面和外交层面的不同价值判断混淆到了一起。

  现代西方人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起来通常素质很高,文明有礼,乐于助人,大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但这是社会层面的现象。在外交层面,西方政治家、外交家的深谋远虑、处心积虑、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蛮不讲理、强取豪夺等行为仍是当今国际外交界的主流规则。这些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在谈判时无中生有给对方设置议题,迫使对方让步;在别国内部,以保护宗教、族群为名,设置分裂动荡的种子等。近代以来西方以外的许多国家几乎都领教过西方的这些手段,其中有的手段至今仍影响着一些地区的政治局势。

  西方外交为什么会具有如此丰富的经验?进入中世纪以来,西方历史上类似的事情屡见不鲜,这些事情最先发生在西方各地区性政权、国家之间,成为那里政治、外交生活的常态,这种常态延续了近1500年之久。在这种历史状态下形成和发展而来的民族特性已经深深渗透到西方政治和外交的骨髓之中。由于西方国家在基督教文化下的一体性,导致他们内部虽有冲突,但在对外交往和斗争时仍能保持一致对外。

  我们强调要了解西方的历史,才能在与西方打交道时更多地有所准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抑低自己的价值观。我们一方面要更多与其博弈,另一方面在保证我国正当权益的基础上,也要让其他国家逐步了解中国人的外交观和外交原则与西方是不同的,把中国的价值观传播到全世界。▲(作者是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学者)

(编辑:SN171)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单士兵:自由就是离婚最高贵的理由
  • 新京报:沛县增办狗肉节,声援还是坑玉林?
  • 环球时报:搞“七一大游行”不符合香港利益
  • 北青报:对贪官反腐言论不必太纠结
  • 京华时报:“交警PK法院”到底谁在撒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