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川:羊年春晚烘托家国认同

2015年02月19日02:39  京华时报 收藏本文

  本报特约评论员王石川

  人们期待反腐作品,与期待反腐力度更大,实有逻辑上的关联。这种情感上的力挺背后,同样体现出家国认同。

  “家和万事兴”,由《四世同堂合家欢》拉开序幕的央视春晚,从一开始就接洽了浓厚的家庭叙事。如果说春节是华夏子孙共有的文化家园,那么春节合家欢便是古老而永恒的命题。春晚被定性为国家文化项目,尽管是不是当代新民俗尚存争议,但对于多数中国人而言,全家围在一起看春晚,确已是在除夕夜的保留节目。以家点睛,自然处处动人,哪怕形式老套;以情为怀,更容易唤醒集体记忆,哪怕被贴上标签。

  有个细节是,在小品《车站奇遇》中蔡明毒舌依旧,但小品结尾温情,诠释回家团圆的主题。这就是民族情感的旨归,也是中华文化的重量。从《拉住妈妈的手》到《回家的路》,再到《幸福家家有》,每一首歌曲都情绪饱满,主流话语式的煽情,难以遮蔽普遍的人情、人性与人伦。而《当你老了》《从前慢》以名诗为歌词,因受众基础深厚更走心,由名歌手演绎,不疾不徐,情感内敛却余韵悠长,表现手段不无节制却洞穿人心。

  日前,习近平在春节团拜会上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此言非虚!羊年春晚正是立足于家,围绕着家而抒发情怀。由小家而及家乡,一曲《乡愁》唱得观众无不动容,“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游子,你可记得土地的芳香……”此刻,那些不能回家的人想必已热泪盈眶,而回到家乡的游子会倍觉与父母在一起多么幸福。

  由家乡而至家国。羊年春晚除了《中华好儿孙》之外,还有一首极其主旋律的歌曲:《共筑中国梦》。每个人的梦想或有不同,但无论什么样的梦,都无法脱离这个宏大的时代、脚下的热土。中国梦是中国人的梦,中国人的梦一定有交集,也一定在交集中实现共识。认同中国梦,在于认同这个国家的变化,保留做梦的权利,并且敢于做梦,并为梦想而努力,在于对这个国家抱有信心。这种家国认同,穿越历史而弥新,历经沧桑更珍贵。

  羊年春晚最受期待也反响较佳的是反腐作品。相声《投其所好》《圈子》《这不是我的》尽管没有预期中的精彩,不够可乐,但足够真实;不够尖锐,但已有锐度。最关键的是,它们确实接地气,有生活气息;确实形象生动,敢于讽刺不良现象,勇于刺贪刺腐。比如《投其所好》中的马屁精,表演稍显夸张,但一些单位确有这样的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嘴脸令人作呕,为人可悲可叹。

  表演《这不是我的》的演员之一王声说:“你(贪官)让老百姓过不好日子,我们就让你过不好年!”十八大以来,反腐力度空前,舆论击节赞赏,如果春晚不涉及反腐题材,不可思议;如果隔靴搔痒,同样难让人过瘾。尽管《这不是我的》有“奉旨”刺贪之嫌,但刻画了贪官形象,释放了民众怨气,值得点个赞。其实,人们之所以期待春晚多出现反腐作品,一方面固然与贪官令人憎恨有关,另一方面更与贪官腐蚀了国家肌体、影响了自身生活有关。反腐,不只是政治生活的剔除毒瘤,也是重塑世道人心,使社会更进步。人们期待反腐作品,与期待反腐力度更大,实有逻辑上的关联。这种情感上的力挺背后,同样体现出家国认同。

  羊年春晚当然不够完美,但是应该承认一点:春晚只是一台晚会。不必对春晚求全责备,也不必奢望春晚能够承担所有期待,它已被赋予太多角色,变得步履沉重,气喘吁吁。“大家沉醉对芳筵,愿新年,胜旧年?”在除夕夜观看春晚,能够在乐一乐的同时多一些家国认可,就已足够。

  相关报道见11版

(原标题:羊年春晚烘托家国认同)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春晚 反腐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中青报:以新常态思维超越“左”“右”之争
  • 新京报:“挖坑代表”终于掉进自己挖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