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宣传,首先可以确保每个人不被拐,他有反拐意识,不会被轻易的骗走,孩子被看好了被拐走的可能性也比较小。现在绝大多数是采取拐骗的方式,暴力抢夺发案很少。通过加强宣传,可以直接减少这个犯罪。另外,通过宣传可以减少犯罪,能够及时发现受害人。拐卖犯罪和其他的犯罪最大不推,受害人活着,在哪个地方还待着。尤其有一些孩子要上学,妇女在屋里不可能天天不出来,所以发动群众的力量,理论上讲所有的拐卖犯罪案件都可以破。当然,对拐卖受害人的救助也需要大家的重视,受害人被拐之后,对他进行一些关爱,解决她生活的困难,让她今后能够健康生活也是很重要的。这些人也是需要社会的重视,对受害人救助其实不是公安机关的责任,主要依靠民政部门和社会的力量,对这些人给予支持。
我觉得提升我们报道的专业水平,应该加强分析性、预防性、对策性的报道。对议题的理解和关注要超越惩罚打击,要超越权利的应用,更多关注预防和服务,更多挖掘权利保障这方面的内容。超越打拐,从贩运的角度来看。另外,我们用语不仅仅是我们的习惯,比如用拐卖多,从违法犯罪的角度多,我们认识和观念上要注意提升。从报道上应该以预防和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视角,这样的报道可以说是我们今后探索的一点。这里面注意保护受害人的视角,提供信息的视角,还有受害人的意见和受害人的关心,应该以我们报道的重点,还有被害人身心康复和重返社会服务作为重点。超越传统揭露打击,从联合国反拐公约的框架里找到帮助和服务的视角,从受害者主体的视角,我们的报道可能更有吸引力和更有社会意义。
对于拐卖这个问题一直有不同的见解,很庆幸的是我们现在有了联合国国际社会统一认可的《联合国反拐议定书》。关于拐卖这个问题,主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过去的十年,我们渐渐对这个问题认识才形成。拐卖犯罪在各个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呈现的样式都不一样,中国有自己特别的现象,像刚才陈主任讲儿童拐卖非法收养,以及儿童拐卖强迫为妻。在国际社会上更普遍的,还有之前嘉宾提到过的强迫劳动和性剥削。其实拐卖即使用英语也是一个容易让人引起误解的词汇,往往会和人口的偷渡、走势,包括货品、枪支、毒品的走私联系在一起。不管怎么说,这个现象是国际化、全球化背景下一个非常黑暗的,负面的东西,我们也有一个非常形象对它的描述,就是“现代奴役”。
圆桌主持人:《纽约时报》中文网执行总编 曹海丽 主题:中国新闻工作者如何做好反拐报道 三大议题:反拐报道的新闻伦理;国内记者如何做反拐新闻报道;联合国和政府部门可以给新闻工作者在反拐报道中提供哪些资源。 讨论嘉宾:新华视点主任记者 陈玉明 ;《中国新闻周刊》资深记者 徐智慧;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报道部记者 马文佳;中国妇女报调查记者 王春霞;央视社会部相关跑口记者 宋小勇;《新京报》资深记者 刘一丁;央视《今日说法》主编 王宝卿 ;《法制晚报》主编 吕玉刚 ;《中国青年报》冰点主编 徐百柯 ;《中青报》特别报道部主任 吴湘韩;《瞭望东方周刊》深度报道记者 刘伊曼;《南方周末》时局版资深记者 钱昊平;正义网新闻中心总监 曹丽辉 ;《财新》法制组的调查记者 罗洁琪。
时 段 |
时 间 |
活动安排 |
11月30日 下午 13:00-17:00 |
13:00—13:30 |
签到 |
13:30—13:40 |
开场主持: |
|
13:40-13:50 |
主办方致辞: |
|
13:50—14:00 |
主办方致辞: |
|
14:00-14:20 |
主题演讲:国内反拐现状整体情况介绍 |
|
14:20-14:40 |
主题演讲:新媒体环境下的反拐报道 |
|
14:40-15: 00 |
主题演讲:全球视野中的反拐定义 |
|
15:20 -16:50 |
圆桌讨论:中国新闻工作者如何做好反拐报道 |
|
16:50-17:00 |
活动结束 会后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