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札记——独立,是一个女人的盾和矛

2014年12月29日16:08  新闻专栏  作者:袁复生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袁复生

  《如焉@sars.come》的作者胡发云在我心里的印象不错,高中时常读《小说月报》和《小说选刊》,那时候常看他的中篇,文字是很不错的,不装,不浪费笔墨,文字简练的人,是值得尊敬的,因为他尊敬读者。在5月左右,《南都周刊》曾专门做了这本书,那是黄兆晖的手笔(晖哥是我的贵人,他的引见使我能够部分地共享了〈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的资源,提升了我的版面),我很相信他的眼光。他那时候做的角度是,思想者的名人炮轰文学界,矛头对准作家缺乏思想,缺乏对现实的关注,缺乏对公共话题的发言这些毛病。我其实是认可这些观点的,因为发言是一个文人的基本责任和义务。

  具体到《如焉@sars.come》这本书来说,并没有让我失望,他的叙事能力没有发挥失常,胡保持着他一贯的水准,流畅的阅读,把故事逐渐往深处推进。

  有爱情,有政治,有历史,有体制,这些是思想者们所津津乐道的东西,我当然也欣赏他的观点,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恐惧,溃退,从理想主义到犬儒主义,草根性的痞气,虽然没有更多新鲜的东西,但是观点都很中肯。比如毛子这个形象,代表着知识分子中那一大批与世俗合流的人,然后爬上了更高的位置,其中关于送礼的细节很让人难忘——社科院新来的院长,那着一篇写了开头的稿子让他修改修改,提提意见。领略了其中奥妙的毛子,修改了一个多月,将几页修改成几十页。然后文章很快被人民日报转载,因为那篇文章,领导的地位被奠定,人家水准在那里嘛!当然,署名是领导一个人。毛子说“你送他几万几十万,他不一定看上眼,再说还有风险。如今要讲学历,讲水平。学历么,花钱可以买到。水平,能上人民日报新华文摘就难了。有时候,提拔干部,最后是一篇文章定乾坤。那篇文章的含金量是多少?”

  这些对于腐败现实的叙事和映射,并不是我最感兴趣的。我最感兴趣的是其中那个女主角“如焉”的自我觉醒。她本来是一个心如止水的寡妇,但是碰上另一个丧偶的副市长,点燃了她的情感和欲望,她从此向一个清心寡欲的寡妇告别。同时,碰上了民间思想者“达摩”和老革命但有批判反思精神的卫老师,他们慢慢地促使她对现实进行发言,她在信息封锁的情况下,写了爆料的文章《姐夫》,写实地叙述了自己的姐夫患上非典的经过,写出了对孙志刚事件的愤怒《一个母亲在黑暗中的痛》,对伊拉克战争的观点,她从此向一个一心过安稳小日子的家庭妇女告别。

  有了欲望,更有了思想,有了天下。这样的女人,是我更为欣赏的。之前的如焉,她也有独立的精神,但是当时的独立只是与庸俗、功利和欲望疏离,追求小我的安逸和清爽,她的独立是盾牌。但是经历了一些变故,结交了一群朋友之后,她的独立则变成矛,开始了开始了思索,开始了批判。她的转变,让我想起了熊召政的一首诗《制止,请举起你森林般的手》,大众如森林,但是往往是沉默如森林,而不是思考,而不是制止。

  这也是我最看重《如焉@sars.come》的地方,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一个人生轨迹往下滑的中年人,如何走出小我,如何重建公共意识,《如焉@sars.come》给了我们一个希望。但是,胡发云的写作,则是给予一个文人,一个知识分子,以提醒、启示和呐喊,请别逃脱你的责任,请勇敢地站出来,发言。

  相比之下吴新宇的《一个青年杂志人的心灵史——〈大学时代〉主编日志》则更专业,更具像,更客观。他写了2002——2005年之间,办一本杂志的点滴细节,其中的艰辛和付出,让人感动。他的理想,是做一个品牌期刊,他对品牌的理解,就是有品位和格调,还有好的发行和经济效益。当然,他更看重前者。从经营上来看,他前期的不够现实主义造成了数额比较大的亏损,使后面的压力大,最后导致了停刊的结局。选题一直不够生猛,做过多的话题策划,也许也是一个原因。这些原因中当然还有大的环境,背景,在学生都上网吧的情况下,办一个综合文化杂志,对于谁都是一个挑战。吴老师在这个任务中承担了诸葛亮的角色,有悲剧色彩。一个书生,想做事业,而且付诸行动,这是值得钦佩的。遗憾的是,配套设施和条件不是那么地好。这是一本不错的教科书,适合出版专业学生,和有志于杂志业的人士一读。

  那天从吴那取书回来,顺便提到了王开林的《文人秀》,我们说批判一定反诸于己,才见深刻彻底。文人秀大格局上是这样,但是写作的实践、味道,却并不是这样,我似乎闻到了王所具有那种道德优越者的味道。这是我感到遗憾的地方。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女人 独立 知识分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