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王际桐(民政部地名研究所所长)
刘仁军(民政部地名研究所文字校对员)
主持:原杰
责编:刘玲
主持人原杰:听众朋友好,欢迎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一小时》节目,我是主持人原杰,不知道听众朋友在平时是不是喜欢看各种各样的地图,也不知道您是不是琢磨和地名儿有关的事儿,比如大到一个国家、一个省,小到一个村子、一个街道的地名儿是怎么产生的,它和当地的历史、政治、经济有什么关系?某个市或者某个县出于某种目的,想把这个地名改一下是不是要经过一定的审批手续,今天我们就邀请了两位跟地名研究有关的嘉宾一起来谈谈有关地名这样的话题。我先来介绍一下嘉宾,第一位是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的所长王际桐,第二位是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人,他是民政部地理研究所文字校对员刘仁军,把小刘叫来是因为小刘和地名有一段缘分,有一段故事,一会儿我们可以请他来讲一讲。
(音板:地名,是人类社会最常见的一种文化现象,无论您在哪里生活,无论您走到哪里都会与各种各样的地名打交道,您知道地名是怎么产生的吗?您想了解地名有哪些社会功能吗?您知道我国在规范地名读音与审批程序方面有哪些规定吗?请您收听《午间一小时》今天的话题《地名里面有学问》。)
原:首先我想问王所长一个问题,我一看到地名研究所就想,地名儿还需要研究吗?为什么不叫地名所,还要扩充成一个研究范围,当然我们对地名了解非常少,您给我们讲讲为什么要成立这个地名研究所?
王:好,地名是我们经常用,人人都在用,各个行业部门都在用的工具,交往的工具。什么是地名呢?就是人们赋予的,地理实体的一个专有名称,它具有特定的方位,特定的范围,这样的地理实体,有的人叫地物也好,地方也好,实际说地方实体更确切一些,因为地名包括的范围很广,村、镇、城市都是地名,其它山、河、桥梁也都是地名,地名的范围非常广泛,因为地名和军事、经济、文化、地理、历史都有密切的关系,你打仗离不开地理,打仗没有地名,没有地图就不知道打哪儿了。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建路房子要拆了,要弄清地名;商业发展了,这里有一个店,有一个公司,要弄清地名。户籍你要有地名吧,你要抓坏人得知道是哪个地方吧?离不开地名。
原:跟人一样,生个小孩儿就要有个名字,不然这个孩子将来就没办法找了。
王:对,地图上没地名你怎么叫地图呢?邮电你也不可能没地名吧,没地名怎么送信?行行业业都要用地名,地名从古至今都是很重要的。
原:关键它和我们人是密切相关的。
王:地名有时候成为历史文化的化石,它是从古到今历史文化的见证。每个地名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的内涵,你这个地名怎么来的,当时为什么起这个名字,都有很丰富的含义。
原:能举个例子吗?
王:像武昌大家都知道,武昌在三国的时候孙权当时看到了只有武力强盛才能打败对方,才能建立真正独立的国家,所以武昌在当时孙权定都鄂城的时候,就把鄂城起名武昌,就是武力昌盛的意思。湖北的孝感,董永卖身葬父就在这个地方,他的孝心感动了上天,后来就演绎了七仙女下凡的故事,所以命名孝感。
原:那时候地名是由谁来命名的呢?是约定俗成?
王:大的地名都是要皇帝亲定的,县以上的地名基本都是皇帝亲定,小的地名就是当地政府官员定。
原:从古代来讲地名也不能随便乱叫。那么,地名研究所就是研究地名跟古代的渊源吗?
王:这是其中一个方面。比如近代和越南搭界,我们叫友谊关,过去叫镇南关,解放以后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他是反对大国沙文主义的,不能欺负邻国,镇南关不是镇越南吗?最后就改为友谊关,这就是我们政策的体现。像丹东市,过去叫安东,是安抚东方的意思,50年代就改为丹东市,把安去掉,不能再有沙文主义的思想。地名和历史是有关系的,这是其中一个方面,反过来讲你研究地名干什么呢?实际这是其中之一,研究它历史的渊源,地名学的研究是以地名为对象的,它是研究和探索地名的由来,刚才讲的地名的由来,地名怎么个结构,这也很有讲究,它有通名,有专名,"北京"是专名,"市"就是通名。太行山,"太行"是专名,"山"是通名。
原:像北京的通县,"通"是专名,"县"是通名。
王:对,但是过去很多地名都是单字,随着语言的发展成了多字,这就是地名的一个演化过程。我们要研究地名的演变,地名的分布,比如说好多植物名称,或者果树名称,这个地方叫杏园,那个地方叫桃园,那个地方叫梅园,很多地名把它串连起来就是一副植物分布图,这是我们要研究的一个方面。
王:第二个方面就是地名标准化。
原:这也是地名研究一个大的范围。
王:你研究地名,不光研究其中的文化内含,另外在当今社会如何使用地名,这就是地名标准化问题。地名当中,在过去历史命名中它存在一定的问题,不是说所有的地名都由政府来统一管理的,从约定俗成到法定的过程,以前你叫这个名字,这个小村的名字都是当地人起的,起的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对同样的山村,你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你就不清楚了,就要统一规范,把它标准化。
原:如果是在地图上或者在书上出现。
王:对,你要把它标准化,不光称呼要标准,书写也要标准,比如过去我们80年代搞全国地名普查就发现一个村原来叫生产大队,一个生产大队的名称图章写的是一个字,挂的牌子又是另外一个字,这就不行,中国的汉字很多是同音字,上下的下和夏天的夏都是同音,你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这在别人看起来可能就认为是两个地名。
原:现在一个县要是定一个名,或者要更正,或者要变一个名字是不是都要让地名研究所定一下?
王:那不是,县以上的名称由国务院来定。当然国务院不会做具体工作,过去有个中国地名委员会,1993年地名委员会撤了以后,全国的地名工作就由民政部来管,民政部就负责地名的更名、命名,地名的管理。另外译写规范化,全世界地名进入中国,全世界有多少语种?2000多个语种,大语种就有上百个,咱们就不说小语种,大语种进入中国的时候,怎么进入?要通过翻译,翻译也不能乱翻译。比如过去咱们跟越南打仗的时候越南有一个巴沙,巴沙在不同的地方翻译得也不同,有的是沙土的沙,有的是石字旁的砂,也有拉萨的萨,各种各样的翻译,是不是一个地名?就不知道了,所以地名必须要有统一的规则,统一的标准,地名译写的规范化,要制定标准,要统一翻译,这就是又一项工作。再一个是中国地名出口到世界,联合国要考虑到全世界的地名怎么互相之间通行,过去乱翻译,这就妨碍了全世界文化的互相交流,这样很多国家就向全世界提出来,怎么使全世界的地名标准化,联合国60年代就成立了联合国地名专家组,研究全世界地名的统一问题,最后研究出来,要统一用罗马字母,过去叫拉丁字母,把全世界的地名每个地名都用罗马字母拼写出来,每个地名只有一种罗马字母的书写形式,这就叫做单一罗马化。
原:比如北京?
王:中国的地名如何实现单一罗马化呢?1977年中国提出方案,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地名作为国际单一罗马化的一种书写形式,那全世界的人都认识26个字母,那么很容易认识,你怎么念不要紧,你可以按你的读音念去,但是差不太多。
原:就是说我不用会各国文字。
王:对,比如你懂英语,他在旅游图上把长安街,什么巷翻译成英文,括号一下就行了,这样就方便多了。另外研究地名本身的社会功能起什么作用,地名和自然、和社会的关系等等问题。
(音板:地名标志是国家法定的标志物,为了统一标准,便于国际间交流,国务院1986年发布的地名管理条例规定,中国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与国家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作为统一规范,禁止用英文等外文拼写地名标志。)
原:王所长,听了您刚才的介绍我觉得地名研究的范围还是挺广泛的,那么地名研究所都需要什么样的人呢?
王:我需要的人应该说既懂地理,又懂历史,又懂语言文字,又要懂语音学,还要懂点地图,比如我们编的地图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标准地名图集,这个图集就把中国所有的乡镇以上的名称、地名都放进去了,这是中国有史以来行政区划名称最全的一本地图集,它地名的数量也很大。
原:开始我在想往往一个地名定下来就是几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都不会有什么变化,地名研究所天天还在研究什么呢?刚才我听您一说觉得工作确实没有做不完的事情。
王:咱们要制定的技术标准就有上百个,比如电子计算机的编码标准,读音的标准,书写的标准,名词术语的标准,上百个地名的标准都需要我们研究。
原:它涉及很多边缘学科,方方面面的知识都要用在地名的研究上。小刘坐半天没说话,我听说你是初中文化水平。
刘:对,高一上了一学期。
原:他怎么到了地名研究所?
王:你先问问他吧。
原:先说说你现在能记多少地名吧。
刘:九千多一点吧,这是正确的。
原:当时你进地名研究所的时候能背多少?已经到九千多了是吧?
刘:对。
(音板:刘仁军,23岁,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唯一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文字校对员,人们都称他是活地图,两年前这位农村打工青年凭着自己的真本事走进了国家级地名研究所,这当中有着怎样的故事?请您继续收听《午间一小时》今天的话题《地名里面有学问》。)
原:怎么喜欢地名?
刘:上小学的时候,我有一个亲戚,他儿子,就是我表哥,他在江苏南通上中专,我当时就弄不懂南通是在苏北还是苏南。
原:那时候对一个农村孩子,如果他上学不多,又没学过地理,也不算太稀奇。我记得我遇到一个河南小孩儿,他说您是哪儿的,我说你看吧,他说您像北京的,我说对,我是北京的,我说你知道北京在哪儿吗?他说我知道啊,北京从我们家去很方便,从湖南坐火车到广州,之后就可以到北京了,我一听就告诉他不能先去广州,去广州就绕远了,像你要不知道南通在苏北苏南,当时觉得很重要?
刘:好奇吧,那时候刚上小学四年级,刚刚有了地理课,把地图册拿出来查看,弄懂了为止,到了初中接触面稍微广一点,中国明代不是有一个徐霞客吗?还有考察罗布泊的彭加木,所以很崇拜他们,像很多年轻人崇拜明星歌星,我就崇拜他们,要想了解天下必须借助地图。
原:你那时候最大的爱好就是看地图?
刘:对。
原:之后再开始背?
刘:现在可不是背,因为在这方面下的功夫比较大,所以地理课和历史课一般都是全年级第一,文化课再好的人也不可能超过我,1993年的时候,由于地理结业考试,当时我全县第一。
原:那时候你知道你能背多少地名吗?
刘:那时候大概一千多个吧。
原:你什么时候开始想着要大量背地名?
刘:离开职高以后,就是1995年年初了。
原:空闲时间就更多了是吧?
刘:对,那时候偏科严重,文科还可以,理科不行了,我觉得这样学没有什么希望,一个职高念出来有什么用啊?重点中学又上不了,所以就离开学校了,我就制定了一个计划,当时我还不知道吉尼斯记录。
原:没听说的时候就开始给自己定了一个计划,背地名的计划吗?
刘:对,先了解国内所有的城市和县。
原:你那时候是不是把它作为一种消遣?
刘:对。
原:背地名能给你带来很大的快乐吗?
刘:是有一点,因为各种限制你去不成,你通过了解对那个地方有初步的了解,就像去过一次。
原:你不光背地名,还要对那个地方多多少少做一些了解,光靠一张地图肯定是不够的。
刘:还要查阅各种各样的文字资料,所以我空余时间就从家骑40多公里自行车到南京,在新华书店图书馆抄,基本是早上人家开门,到晚上关门为止,就带一些干粮,一瓶水,一天不出来。
原:那时候你多大?
刘:18岁。
原:别人18岁要不就在村里务农了,要不出去打工了,你是骑40多公里的自行车去蹲新华书店和图书馆。
刘:对,由于这种表现和别人的孩子不一样,自然而然人家就说我是疯子了。
原:真有人说你是疯子。
刘:不光背面说,当面也有。
原:说你是什么疯子?
刘:整天不务正业,人家小孩儿都是正正经经的打工,干点别的活儿,他一天既不干活,就弄这些无聊的事,在农村搞这个别人觉得不可思议,除了我不可能有第二个人。
原:在你们村是稀罕了?
刘:可以说稀罕,没有人搞过这种东西,所以到了97年,我实在忍不住了,这个环境必须离开。
原:学着学着你觉得这个村都没法呆了。
刘:是。
原:是别人用另外一种眼光看你,你呆不下去了,还是你觉得学着学着村里太小?
刘:这两个原因都有,老从村里骑到市里确实太远了,而且还不是很方便。
原:你就想搬到市里住是吧?
刘:尽量离市里近些,所以就在一个同学的介绍下,我和一些民工走上了建筑工地,所以我手上这些伤痕也是当时留下的。
原:也去打工是吧?
刘:对。
原:家里对你这种做法能够理解吗?
刘:和以前一模一样,连家里人都这样。
原:爸爸妈妈也不理解你?
刘:不理解。
原:也觉得你是不务正业?
刘:那肯定是。
原:和家里发生争吵吗?
刘:也没吵,吵什么啊?所以离开清静一点。
原:我觉得你的性格很有意思,第一个是很执著,自己认准了这个事情就不变化,而且他比较内向,好像跟家里也不去表白。
刘:表白也没意思啊,不表白,他们怎么说就怎么说,我也不争辩。
原:但你觉得你是出问题了吗?
刘:没有出问题啊,大家评价他到底是不是疯子,光几个人说是没用的。
(音板:从小就酷爱地理知识的刘仁军不顾家人的误解,邻居的嘲笑,凭着一股子韧劲儿,只要有时间就独自看地图,背地名,1998年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刘仁军得知有人在三个多小时里背出4810个地名获得了世界吉尼斯记录,他兴奋极了,他也要为冲击吉尼斯记录作准备,后来的情况怎么样呢?请您继续收听《午间一小时》今天的话题《地名里面有学问》。)
原:我看到一些关于你的报道,说你采取分类的办法记忆地名。那时候你是这么背吗?
刘:是,直辖市很少,就不分类了,地级和县级是两大类,县有三大类,县、一般民族自治县、还有旗,国内分为五部分。
原:有什么决窍吗?
刘:有死记硬背的,也有巧背的,也顺着铁路线背的,也有顺着河流背的。
原:怎么背得快就怎么背是吧?
刘:对,用在别人身上不合适用在我身上就特别合适,或者第一个字和第二个字第三个字连起来可以成为一个成语或者一个人的名字,其它国家的名字。
原:你能举个例子吗?
刘:可以啊,四川达州市有两个县,一个叫达县,一个叫开江,以前有个人叫石达开,这样一下记住了。
原:这就属于巧记是吧?
刘:对,巧记占一半,死记占一半吧,有人说你是不是可以过目不忘?我说不可能。
原:你觉得你的智商和一般人怎么样?
刘:一模一样,可能比一些人还低。
原:但你比他们多一点的就是执著。
刘:对,别人对你嘲笑,你把它作为发展的动力吧,如果你半途而废也就拉倒了,没用了。
原:有了这些经历以后你就开始申报吉尼斯记录了?
刘:对,先写了一封信,他们回信了,说大致程序是这样,先请本市地理教授级的人物考证你,再到南京市公证处出一份公证书,你背这些地名用多长时间,等你把这些事情弄完了把材料送过来,我们再经过审核确认,如果确认成立就颁发证书给你。
原:你就参加考试?
刘:对。
原:那次一共背了多少?
刘:2000年3月24号下午的两点到五点四十五分,一共背了9100多个。因为他们是录音,经过很多人的大致确认,是8856个。
原:8856是准确有效的?
刘:对。
原:所以你获得了这个证书,上面写的是"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记忆地名数量之最,数量是8856个(中外地名)。所用时间是3小时45分钟。我们祝贺你,是不是有了这个记录以后就不想去打工了?
刘:是啊,就有些想法了。
原:谈谈你当时的想法。
刘:在北京和地名有关的,以前我也看过民政部编的行政区划地名简册,上面有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所以我想在地名方面发展只能选择这两个中的一个,再加上拿到证书,我思考了三天,因为拿这个记录需要花钱的,又花两千多块钱,就没什么积蓄了。
原:那时候都是花自己打工挣的钱,家里一分钱没出?
刘:对,从1997年到现在我没要到他们一分钱,我也没寄过一分钱。
原:家里现在能理解你吗?
刘:比以前好一点,其实在农村,谁知道吉尼斯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啊?虽然我拿到这个记录我也没觉得骄傲、炫耀。
原:谈谈你思考三天的结果。
刘:要想有点发展,不管什么结果,独闯京城。那时候除了火车票我身上只有300多块钱,到北京是前年的5月23号。5月24号就去了中国地图出版社,在那儿没有结果。我就找到民政部,传达室说我们只有一家地名研究机构,但是已经搬出去了,我就直奔西城,先见到我们现在的办公室主任,主任把我引荐给王所长。
原:王所长对你就有了一场考试?
刘:对,考试的题目是中国的河流山脉大概说一下,还有中国历史朝代延革表,这两个问题基本答出来了,所以王处长就叫我留下来了。
原:你现在干什么工作呢?
刘:地名数据库文字校对。
原:对这个工作满意吗?
刘:很满意,总算有点用武之地了。
原:这叫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小刘说起这段经历,我看小刘还是得意之色溢于言表。
刘:也算一个机遇吧,如果我们所长说不要人,那你还和原来一样。
原:那你还得感谢王所长。
刘:肯定感谢的。
原:你以后还有什么打算吗?
刘:地名上能做多大的事就做多大事。
原:有什么具体的想法吗?
刘:我国的地名读音、书写都要标准化,想做这方面的事。
原:你到这个研究所有没有觉得身边的人不管学历还是学识上都比你高,你有没有觉得知识的贫乏?
刘:有一些。
原:有什么考虑吗?
刘:在这方面再努力一点吧。
原:你是不是有到站的感觉?现在我已经背得差不多了,又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和农村的小伙伴们,比你打工的工友们,和他们比起来你已经值得夸耀一下了。
刘:没什么值得夸耀的,也没有资格夸耀。
原:你真没觉得有什么值得他们羡慕的?
刘:他们羡慕归羡慕,我自认为没有多大的了不起,我觉得了不起的是有一件东西他没有,你能把它做下来这才是本事,像我只不过搜集了很多东西,假如这方面有很多追求,我也成不了。
原:你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幸运儿是吗?
刘:也可以这么说吧。
原:刚才你也说了,你很崇拜可以发明一个东西的,你今后也准备自己搞一些创造?
刘:有这个想法,成不成功是另外一回事,不管哪方面,你要想成功,还要继续马不停蹄。
(音板:地名不仅有政治、历史、文化等诸多内涵,也越来越成为具有经济含量的资源,国务院1986年制定的地名管理条例关于地名更改问题做出规定,能改能不改的尽量不改,地名要照顾到历史继承,减少同名现象,不要和行政区划造成重名,但近年来,很多地方从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出发,随意更改地名,引起多起纠纷,至今难以解决,问题何在,请您继续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一小时》今天的话题《地名里面有学问》。)
原:我想问一下王所长,在地名的使用上,确实有不规范的行为是吧?
王:有很多,刚才就讲了,客观上就有不同的书写形式,张三这么写,李四这么写,本身就不一样,到了地图上,地图的校对人员一种是编辑地图当中的一些错误他没看出来,一种是他采用地名不是标准的,是在调查中人家随便书写的名称,这里面就有一些错误产生。
原:现在地名的确定、更改,有没有一个法,可以依照这个法去做?
王:有,国务院有一个地名管理条例,这是国家法规,民政部就有一个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进一步解释地名管理条例,地名管理条例是从80年代制定的,现在已经过了十七、八年,需要修订,也在考虑,有些新的东西需要加进去,有些过去规定的不太合适的还要改一改。
原:就在我们做这期节目之前,我们的责任编辑王玲给我提供了一些资料,以前我们对地名研究还比较生疏,实际在咱们国家也确实存在着一些不规范,或者因为地名产生一些纠纷,一些误导的事情。比如黄山,我看原来写的到了黄山就能到山,现在到了黄山见不着山,原因就是因为他把徽州改成黄山市,这种事情很多人在呼吁,可是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对这样的问题你有什么见解?
王:黄山市的问题是吵了好几年了,那时候我在地名委员会,了解这个事情,当时地名从目前来看,徽州文化本来是传统的,非常有名的徽文化,你要把徽州也改成黄山市,去掉这个"市"字就是到黄山去,那你到底是去黄山这个山,还是去黄山市呢?意思说不清楚,它们相距很远,不是挨着,也不是在它脚下。再一个你把徽州去掉徽文化就没有了,很多人对它有意见,意见一直都没解决,而且地方上没有同意再改回去,所以没有报到国务院来,省政府没有报到国务院,国务院也不好让你改,毕竟这个事牵涉的面太多。
原:比如现在要新起一个地名,或者新改一个地名,大概需要什么样的程序才能完成?
王:命名、更名是分县以上的,重要自然地理实体,山脉河流都归国务院批,民政部来做,省里报上来,你首先地方政府要上报,县要改名,山要改名,必须地方上报上来,说明理由你为什么要改,改成什么样,然后民政部去审定,同意了报国务院审批,最后国务院发布,这是大地名。乡镇名称就由省里定,程序也是,县里报到省里,省里实施这个程序,最后定下来,分工来管理,分级管理。比如现在很多以名山大川来命名,民政部专门组织了一个讨论会,大家一致认为不要以名山大川来命名城市景观,或者人文,有名的山脉河流不是一个地方的,你叫长江市,长江领域那么长,十几个省,你不能用,如果大家都叫长江、黄河不是乱套了吗?原则上不以人名命名,解放以前在47年,七届二中全会中央就做出规定,毛泽东就指出不以人名命名,特别是不以党的领导者命名,后来地名管理条例规定不以国家领导人命名,七届二中全会是党的会议,这是为了克服崇拜。
原:但一些英雄,一些历史人物还可以。
王:对,但尽可能不用,因为对人的评价是不稳定的因素,当然历史上的一些科学家、艺术家,我们也有用他们命名的,从中国大陆很少,但作为国际星球来讲很多都是用历史上的一些或者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用他们的名字命名。
原:实际我们国家现在用人名命名的一些县市非常少。
王:对,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务院正式审定以后保留的,其它的都没有。
原:我发挥一下小刘的特长,小刘说一下现在以人名命名的大概有几个?
刘:大概七个吧,广东中山,黑龙江有一个尚志,山西有一个左权,河北有一个黄骅市,陕西有一个志丹和子长,还有吉林靖宇,也就这么几个主要的了。
原:王所长他说得对吗?
王:对。
原:我觉得我们可以随便多考你一点,在你这个库里面,在你的硬盘里装着九千多个呢,能够确认的有八千多个了。
王:对,反正具有代表意义的都知道。
原:这个话题我们很多同志都很感兴趣,我们一个编辑曾经问了一下,让他说说我们老家吉安地区。
刘:吉安,是2000年才改为地级市,现在一市十县,井冈山是县级市,现在十个县是新干、峡江、永丰、吉水、吉安、泰和、安福、永新、万安、遂川。
原:黄冈。
刘:湖北的一个地级市,面临长江,辖两个县级市七个县,麻城和武穴,红安、黄梅、蕲春、浠水、团风、罗田、英山。
原:我再问一个,恩施。
刘:它是一个自治州。
原:是一个什么自治州?
刘: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二市六县,恩施和利川,建始、咸丰、来凤、鹤峰、巴东、宣恩。巴东最近要拆迁了,因为长江三峡库区。
原:这你也要关注,我发现他真的对这方面很了解。
王:不是假的。
原:他不光记这个市,记这个县--
刘:比如名胜古迹,交通状况,或者面临的江河,主要方面都要有一定了解,因为人家考你的时候不光问你这个地方几个县,其它方面还是要问的。
原:国际的记吗?比如一些大的港口。
刘:记。外国城市大部分城区主城区人口五万人以上。
原:我说出一个地名来,或者说出一个港口来你大概知道它的相关情况是吧?
刘:主要的能知道一些吧。
原:我问问王所长,像他那样的应该算活地图了是吧?
王:是的。
原:你今年多大?
刘:23周岁。
原:你这活地图且能活一阵儿呢。
刘:非常不容易。
原:我觉得小刘的经历确实可以证明兴趣加勤奋就可以成功了,自己有兴趣,又经过自己的努力,而且不为旁人所左右,他自己认准了去努力,今天我们通过王所长的介绍确实也发现地名有学问,而且在今后的地名使用中,确实有一个规范使用,依法使用的问题,我觉得不管是我们普通的公民,还是有一定领导职权的人,当他在使用和制定需要修改地名的时候都应该做到依法和规范。
热力推荐三星 三菱 松下手机图片专区,最炫、最酷、最流行!
新浪手机图片每天增加上百幅,下载最新图片送数码相机钻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