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这个世上 就是为表达一种真实的声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3日17:44 外滩画报 | ||||||||||||
"我可以肯定,IRISCHANG(张纯如的英文名)最终被那些她不想让人们忘记的遭受暴行受害者们巨大的悲 痛所压垮了。然而正是因为她,他们不会被遗忘。" --美国《星电报》(StarTelegram)编辑杰夫·吉恩。 张钥晗/文
"她去世前3天我们还互通过邮件,还对她正在写作的内容进行充满激情的探讨。一个厌世的人不会有那样的热情。 就算是自杀,我想可能也是一瞬间产生了某种情绪。" 闻知好友张纯如死讯,作家叶鸿(笔名小叶秀子,信息时报副社长)一直试图为张的死亡寻找一个理由。 11月9日早上9点多,家住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华裔作家张纯如把车停在一家餐厅附近,用枪结束了自己36岁的 生命。 这种非正常死亡方式,让亲人、朋友不愿相信:这个像战士般坚强面对沉重、阴暗历史,写下《南京大屠杀》的年轻 历史学家,这个热情、沉稳而美丽的女子会这样结束自己,于是抑郁症成了死因的最大嫌疑。 但面对自杀这个最私人的死亡方式,更多的猜测都是徒劳,叶鸿将无限唏嘘化为一句结语:"她来这个世上,就是为 表达一种真实的声音。" 三个老教授比不上一个小姑娘 1968年,张纯如出生在新泽西州,在伊利诺伊大学城长大。20岁那年,她放弃伊利诺伊大学马上到手的计算机 学位,决定改走新闻路。 《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是张纯如的第一个作品,而1998年出版的《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大屠杀》则让张 纯如一举成名。 叶鸿至今还记得,2003年一天,穿着大红外套的张纯如在洛杉矶硅谷大道,谈起南京大屠杀的情景。 一个第二代美国华裔为何热情地寻找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张纯如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是在小女孩时第一次知道南 京大屠杀。中学时,我寻遍了当地的图书馆但一无所获。1994年12月,当我第一次看到南京大屠杀黑白照片时,感觉到 了无比的愤怒。的确有南京大屠杀,但是为什么有人否认它?" 为了这本不到300页的书,张纯如花了两年的时间,收集各种资料,其中包括大量从未公开的日记、信笺、报告。 她还到南京走访幸存者,查找各种历史证据。《南京大屠杀》一经问世,就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列榜14周之久,至今印 刷接近40万册。 这本"第一次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著作",让著名史书作者斯蒂芬·安布鲁斯如此评价张纯如:"她也许是我 们所有的史学家里最好的。"也让一些海外学者间流传这样的说法:三个老教授,比不上一个小姑娘。三个老教授指的是唐德 刚、章开沅、吴天威。三位都是历史学界有名老教授,也一直希望西方人认识南京大屠杀,没想到他们的心愿竟然由一位小姑 娘完成了。 明妮·魏特林式死亡 张纯如的死,不得不让人想起63年前明妮·魏特林。在叶鸿对张纯如进行的访谈中,曾以大篇幅的内容谈到明妮· 魏特林。 很多人知道张纯如发现著名的《拉贝日记》,却很少人知道她还发现了明妮·魏特林的日记,为中国史学界提供了日 军侵华重要史实。 1941年5月14日,明妮·魏特林(又称"华小姐")在美国因抑郁症自杀。她的墓碑上写着"金陵永生"四个 中国字,下面用英文刻着:明妮·魏特林,观音菩萨,到中国去的传教士。1994年,张纯如到南京查询大屠杀资料,许多 幸存老人颤悠悠地谈起"华小姐",并说"若没有华小姐,就没有他们的今天"。 在书中,张纯如写道:"在一个几乎变成虚构的传奇中,由于天天面对日本人的残暴行为,一个脆弱的、疲惫的女人 永远无法恢复其身心所受的创伤,这一切很少有人知道。"就像很少有人知道明妮·魏特林在承受着什么,也没有人知道张纯 如正在面对什么--惨案、真相以及更多外来的压力。 一位历史学家的负荷 当记者问到《南京大屠杀》一书给张纯如带来什么改变时,她说:"累,我的时间不够用了。"同时,张纯如表示, 收集资料和写作过程中,她身体很差,体重下降,还掉了很多头发,常常生病,心情很郁闷。 张纯如写《南京大屠杀》一书时,屋里墙上贴满了南京大屠杀的照片,之后她写《美国华人史》一书,也是在痛苦情 绪之下写作。在她自杀之前,张纯如正筹划写二战时侵入菲律宾的日军迫使被俘美军进行巴丹"死亡行军"的残酷历史。"一 个接一个的摧人心肝"的故事,强烈冲击着张纯如的情绪。 张纯如的丈夫道格拉斯说,她到菲律宾实地调查,情绪极其压抑,为此不得不中断采访,住院进行药物治疗。张纯如 9月时曾试图自杀,病情好转之后,10月又严重,但她坚持工作。 阴暗、沉重的历史对一个真实记录历史的学者的摧残似乎不止是这些。 叶鸿曾和张纯如联系,希望到她家中采访。采访的事,张纯如接受了,但到家中却被婉拒了。"她说一直有日本人注 意她的行踪,她希望能够保护家人。" 张纯如生前好友、纽约大学电影系主任崔明慧也证明了此事:张纯如在《南京大屠杀》出版之后,不断收到疑是日本 右翼激进分子的恐吓信和电话。这些威胁信和电话,使得张纯如不断变换电话号码,平时不敢打电话,只用电子信件联络,甚 至不敢在家里接受采访,不敢透露丈夫和孩子的信息。崔明慧说,为保护自己,张纯如买了一把手枪,谁知这把枪最后成了让 她丧生的凶器。 张纯如的遗憾 在与叶鸿交谈中,张纯如曾表示,非常希望《南京大屠杀》能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但原先谈好的出版社,因为受 到日本右翼极端分子威胁而取消了出版计划。张纯如还希望像拍摄《辛德勒的名单》一样拍摄一部关于这场屠杀的主流影片。 直到她突然离世前三天,她还在E-MAIL中向叶鸿询问寻找导演和投资方的问题。 在张纯如人生计划中,她还要再生两个孩子。就在出事之前,她还准备接父母与自己同住。然而,就是这个渴望幸福 生活的张纯如,却在一瞬间消失。 她在最后留给家人的字条中说,希望人们记住那个"热爱生活,投入事业、写作和家庭"的她。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