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京报-核心报道专题 > 正文

拯救长江刀鱼28年败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1日02:21 新京报

  拯救长江刀鱼28年败局

  4月的一天,黄成老师走进自己工作的南京大学标本室,橱柜里30多个盛着福尔马林液的标本瓶里,长江刀鱼标本仍闪着银色的光芒。它们已经历了28年的岁月,如今依然为一届届学生所使用。

  中国学者拯救长江刀鱼的努力始于28年前。1977年4月开始,黄成的导师袁传宓教授,带领4位同事日夜奔走在长江沿岸。他们的足迹正是在追随长江刀鱼洄游的路线。

  袁传宓至今已辞世10年。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拯救江刀的行列,但至今为止,国内学界尚没有找到成功的路径。

  第一次接触

  71岁的秦安舲记忆中至今保留着南京的八卦洲(江中的一个小岛)捕江刀的美妙情景:1977年清明前后,南京江段江刀又肥又多,一网能拉出几百斤来,每个网眼里都有鱼,渔民得穿着橡胶皮裤下水收网。

  那一年,国家刚恢复高考,她和袁传宓等几个南大的老师聚到一起,开始商量作一个课题。江刀很自然地进入了他们的视野,“长江下游的渔民最爱捕两种鱼,春捕刀鲚,就是长江刀鱼,秋捕凤鲚,就是凤尾鱼。但当时国内对长江鲚属鱼类的生态研究还是一个空白。”当时,科技部很快同意了几位鱼类专家的申请,国家自然基金先后拨出近6万元支持这个项目。秦安舲记得,项目负责人袁传宓为了让每个参与的人时刻记住自己肩负的责任,先是请一名油画家到长江里的渔船上转了几天,然后要求画家画一幅“4鲚图”———江刀、湖鲚(湖刀)、短颌鲚、凤尾鲚(凤尾鱼)。

  课题组当时的思路是,想从科学角度为长江中鲚属鱼分类,并进行生态研究。“不用说,长江三鲜之首的江刀,是我们研究的重中之重。”这个项目前后进行了五六年时间,袁传宓带领着秦安舲和另外3名南大学者,每年春天随着江刀洄游路线跑。那时的江刀遍布长江沿线。这些“戴着大框眼镜”的人便自崇明口一直追到鄱阳湖、洞庭湖等流域。秦说,有人调侃这5个人是“洄游人类”。

  “作这个课题的五六年里,袁教授和我们几个都发现,江刀的数量在明显地一年年减少,并且一年比一年瘦。

  出于一种责任感,1981年,我们除了呼吁限捕江刀外,也开始着手作江刀的人工繁殖。

  地点就在南京八卦洲。”由于科技水平有限,这次江刀人工繁殖没有成功,其过程也没有发表在任何刊物上,所以鲜为人知。但从今天的角度看,这可能是人类第一次试图以人力改变江刀走向灭绝的命运。

  停顿20多年后的新动力

  上个世纪末一位朋友请客的午宴上,37岁的邴旭文再次吃到了幼时常吃的长江刀鱼。

  这次吃江刀留给他的感觉很“怪异”:首先来自江刀的价格,一条2两左右的鱼在饭店里售价达五六百元;其次是江刀的味道,他第一次发现江刀真的很好吃。

  邴和朋友谈起幼时吃江刀的事:几乎每个清明节,父母都会从最近的菜市场买回正宗且新鲜的江刀,就像现在买鸡鸭鱼肉一样普通。

  但那时的邴,更喜欢肉大肉多一点的鱼。对20多年后花五六百元吃一条儿时不喜欢的鱼,他的感觉甚至是有些“愤怒”。

  邴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科研处副处长、副研究员。今年初,他和同事等人向无锡市科技局申请立项,这个名为《长江刀鲚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的项目目前已被该局原则性通过,预计拨款30万元。

  此前两年,上海水产大学、苏州大学有关江刀人工养殖的课题也已获批立项。

  但此时,对江刀的研究已中断20多年。

  2003年,长江中江刀产量已不足百吨。南京以上的湖南、江西和安徽江段,江刀早已形不成渔汛。袁传宓教授当年作出的翔实的刀鲚生态学调查,已和长江里刀鱼的现实情况相去甚远。

  “如果后来有学者踩着老教授的足迹一直走下去,江刀的危机也许根本就不会出现。现在江刀快灭种了,社会才一窝蜂地来关注。”上海水产大学老师、“刀鲚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研究”课题组成员何为在电话中不住叹气。

  多个项目获批,一个动力来自于长江水系多个鱼种人工繁殖的成功。

  “螃蟹,1990年左右200来块1斤,现在也就三四十、四五十块了;对虾,1995年六七十块1斤,现在也就七八块;河豚,1999年左右300多块1斤,现在三四十块1斤。通过人工繁殖,这些水产品不都多起来了吗?江刀,能不能也搞人工繁殖?”邴旭文说到这些,眼睛会发出亮光。

  邴并不是不知道20多年前袁传宓教授的失败,他还知道近年已经有学者再次失败了。但他依然很有信心,他的信心来自太湖银鱼人工繁殖的成功。

  太湖银鱼在习性上与江刀很相像,同样是出水四五分钟就死,同样是人工繁殖一再遭遇失败。但近年太湖银鱼的人工繁殖成功了,并且具有放流增殖的可行性。“这就是说,从理论上看,江刀也有可能人工繁殖成功。”

  难觅的性成熟亲鱼

  但邴的同事施炜纲对江刀人工繁殖项目的看法是“无米之炊”。

  施是该中心资源研究室主任、教授,最有可能成为无锡市江刀人工繁殖项目的牵头人。

  “这个项目在理论上是有可能成功,但你知道吗,在江刀的繁殖季节,在长江里已经有多年很难找到性成熟亲鱼了。这让我怎么做得了?”坐在办公室里,施炜纲首先抛出了他的“牢骚”。

  施的另一身份是农业部下设的长江下游渔业资源监测站站长,从安徽安庆江段到上海长江口到底有多少江刀,他显然是有发言权的。

  性成熟亲鱼即指性腺发育成熟的江刀。资料显示,江刀最长寿命为4龄,它们一般在长江中的产卵场出生并发育成幼鱼后,游回大海育肥,次年性腺开始发育后再进入长江逆水洄游。洄游中水流的刺激加速江刀的性腺发育,最终它在产卵场产卵或排精。

  “从理论上看,江刀每年都有一定的渔获量,那就一定有性成熟亲鱼存在,也一定存在产卵场。只要找到产卵场,就会捕到一定量的性成熟亲鱼,就可以搞人工繁殖了。但这几年,根据监测,长江中很少能捕到性成熟亲鱼。”施认为这是人工繁殖的最大难题。

  为寻找性成熟亲鱼,上海水产大学老师何为几乎花了2年时间。

  2003年四五月份,何为和两位研究生试图在距上海很近的江苏南通江段寻找,但通过解剖和切片观察,南通江段根本不可能有产卵场。

  2004年,他们改变策略,顺江而上,决心不找到亲鱼绝不回沪。然而,靖江、南京等处带给他们的仍是失望。他们心一横,跑到南京以上江段寻找。

  去年6月12日,在安庆渔政部门的帮助下,他们花500元在当地租到一条小渔船。第一网是在江中一个浅滩上下的,是空网。何为此时想起了南大老教授论文中江刀产卵场的特点,要求到长江边上的内河洄水湾处寻找。

  “当时太阳很晒,我正无精打采地半躺在船舱顶上似睡非睡。突然,两个研究生惊喜地呼叫了,我一下子就爬起来了,立刻来精神了。那网我们捕到10来条江刀,有七八条是性成熟的亲鱼,并且有雌有雄……”事隔一年,何为在电话中的声音仍难掩兴奋。

  在众多刀鱼的研究人员中,苏州大学农学院水产系陈剑兴老师有着同样的“幸运”。

  从2004年3月开始,他频繁来往于常熟至张家港江段。终于在6月中上旬,他同步网到了性成熟的雌雄江刀。

  陈剑兴和何为一致的看法是,要在长江中捕性成熟的亲鱼太难了。想同时捕到雌雄亲鱼,更难。想捕到科研所需的量,则是“难上加难”。

  咖啡杯里的奇迹

  2004年6月13日,找到性成熟亲鱼后的何为再次上船。一大早上船前,他在一户渔民家和渔民一起追赶一只鸭子,最终拔到了一根鸭毛。他还买了几只透明的小咖啡杯。

  “这些可能是世界上最简易的人工繁殖工具了”。何为笑言。

  江刀是通过体外授精繁殖后代的物种之一,产卵时雌江刀将卵排在水中卵场,而雄江刀也将精液排在卵场。江水会将江刀的精卵自然融合。而人工授精的方向,就是尽量模拟自然授精的环境和过程。分别挤出卵液和精液后,用羽毛轻搅,使卵和精子调均,再加入新鲜的长江水。

  早7点,渔船又驶进长江。第一网在1个小时后出水,有10来条亲鱼,雌多雄少,何为和学生把所有雌鱼的卵液都快速挤在杯子里,再把眼泪一样少的雄鱼精液挤入。然后加入新鲜的长江水,放在阴凉处。整个过程,只有几秒钟时间。

  何为没敢拿出那根好不容易拔到的鸭毛,他担心毛的黏性浪费掉宝贵的精液。

  “我们挤了4个杯子。一直忙到下午两三点钟,才发现早过了吃饭时间。”据何为观察,杯内注水几秒钟后,卵和精液都浮在了水面上。半小时后可以看出,水面上有些卵仍呈半透明,而另一些卵则发白了。仍然透明的就是受精卵。4个杯子中,有3个受精率为10%左右,一个杯子则有一半左右。

  何为留下了那个受精率有一半的杯子。半个多小时后,这个杯子被放置在何为宾馆房间的小桌上。几乎每隔几分钟,何为就要观察一次。

  一天多后,何为对着杯子拼命揉自己的眼睛,没错,他的确看到那些受精卵在微微地动。何为知道,那是胚胎在动。第二天,几十条半透明的鱼虫般大小的鱼苗开始破膜,并拖动着卵囊开始间歇性地游动。

  由于没有任何充气和孵化工具,第三天,几十条小江刀苗死去了。但何为认为,他已经看到了人工繁殖江刀的曙光。

  与何为几乎同时捕到性成熟亲鱼的陈剑兴则未能看到江刀苗。3次人工授精均告失败。他认为这有3种可能:1、雌雄性成熟可能没同步。2、雄鱼精子可能没有活性。3、雌鱼卵子可能还不够成熟。

  何为还无法解释自己此次“成功”的原因。他告诉记者,从见到鱼苗到宣布人工繁殖成功,还有很远的距离。

  见苗后还有多道重要关卡,比如卵囊消耗光后鱼苗能否顺利开口进食,随后能否顺利实现膘充气,还有能否顺利度过平游期,在这些之后,还要度过仔鱼、稚鱼阶段。只有最终达幼鱼阶段,才算是人工繁殖成功。

  “但毕竟我们已经看到曙光了”。何为说,自己回到上海后,第一件事就是做了一个直径20厘米的有机玻璃孵化器。今年5月底,他将再次上船。

  人工养殖的“老头”鱼?

  去年下半年,在南通一个四面临水的“江心洲”,上海水产大学课题组把四面围起,只留很少的口专门开闸“等鱼”。在涨潮的七八月份,不少“迷路”的小江刀会自动闯进研究基地,这时候,再将闸门关闭—————最终,5000尾江刀幼苗被“骗”进基地中进行人工养殖。

  这种方法被叫做“灌江纳苗”,是目前惟一有希望成功的人工养殖刀鱼的方法。

  江刀一大特点是出了江水四五分钟即死。上海水产大学鱼类研究学者唐文乔曾试图把江水注入桶中,并辅以换气设备,但即使这样,接受试验的江刀仅仅存活了8个小时。

  学界目前的思路是,人工繁殖假使成功,下一个问题是实现江刀人工养殖。而人工养殖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江刀能在养殖环境下性成熟,并且产下第二代。

  2003年4月,江阴市也有一水产单位宣布江刀灌江纳苗成功。这些江刀现在已是3龄鱼,体形已像大鱼,但人们尚未观察到它们性成熟。

  “没有水流的刺激,人工养的江刀性腺也许永远不可能发育成熟,极有可能成为老头鱼。”邴旭文说,这是人工养殖中亟须突破的难题。

  放流的可能性

  学界无法回避的另一个质疑是:即使江刀顺利地实现了人工养殖,普通百姓可以从菜市场买回池塘里产的大量刀鱼了,但这些不再回到大海,不再参与洄游的刀鱼,还能是那个长江三鲜之首的江刀吗?

  施炜纲认为不可能,他的理由是不参加洄游的太湖湖刀、古长江河道中的石首刀鱼,味道远不如江刀,刺多,体形也偏小,食用价值不大。“人工养殖的池中之物,不可能比它们更好,因为它活动的区域更小了。”“即使人工养殖成功了,对长江里的刀鱼种群又有多大意义呢?”施炜纲毫不掩饰自己对人工养殖刀鱼项目的“抵触”情绪。

  一个可做类比的例子是,同样名列“长江三鲜”的河豚人工养殖搞成功了,但长江里的野生种群仍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

  上海水产大学鱼类研究学者唐文乔说,河豚的野生数量之少远比江刀严重,只是因为它的人工养殖成功了,价格下来了,渔民认为捕河豚划不来,才放下屠刀,让这种鱼在长江中能保有微小的数量。

  “从道理上来说,河豚的人工养殖、繁殖已成功,在长江中对河豚放流增殖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但实际上是不会有人做这样的‘傻事’的”。

  唐文乔解释说,长江是公共水体,放鱼的人不一定能再捕到这些鱼。因此,河豚人工繁育成功已有10余年,但至今没有人组织过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出发的生态意义的河豚放流。野生河豚的命运,可以说还是一个未知数。

  一些学者认为,即使不考虑经济效益,人工放流也有实现的难度。

  陈剑兴估计,一条性成熟的雌刀鱼约有1万个卵年春天随着江刀洄游路线跑。那时的江刀遍布长江沿线。这些“戴着大框眼镜”的人便自崇明口一直追到鄱阳湖、洞庭湖等流域。秦说,有人调侃这5个人是“洄游人类”。

  “作这个课题的五六年里,袁教授和我们几个都发现,江刀的数量在明显地一年年减少,并且一年比一年瘦。

  出于一种责任感,1981年,我们除了呼吁限捕江刀外,也开始着手作江刀的人工繁殖。

  地点就在南京八卦洲。”由于科技水平有限,这次江刀人工繁殖没有成功,其过程也没有发表在任何刊物上,所以鲜为人知。但从今天的角度看,这可能是人类第一次试图以人力改变江刀走向灭绝的命运。

  停顿20多年后的新动力

  上个世纪末一位朋友请客的午宴上,37岁的邴旭文再次吃到了幼时常吃的长江刀鱼。

  这次吃江刀留给他的感觉很“怪异”:首先来自江刀的价格,一条2两左右的鱼在饭店里售价达五六百元;其次是江刀的味道,他第一次发现江刀真的很好吃。

  邴和朋友谈起幼时吃江刀的事:几乎每个清明节,父母都会从最近的菜市场买回正宗且新鲜的江刀,就像现在买鸡鸭鱼肉一样普通。

  但那时的邴,更喜欢肉大肉多一点的鱼。对20多年后花五六百元吃一条儿时不喜欢的鱼,他的感觉甚至是有些“愤怒”。

  邴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科研处副处长、副研究员。今年初,他和同事等人向无锡市科技局申请立项,这个名为《长江刀鲚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的项目目前已被该局原则性通过,预计拨款30万元。

  此前两年,上海水产大学、苏州大学有关江刀人工养殖的课题也已获批立项。

  但此时,对江刀的研究已中断20多年。

  □本报记者 宫靖 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报道

[上一页] [1] [2]

  相关专题:新京报-核心报道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夏日风情
夏日风情精彩图铃
母 亲 节
温馨祝福送给母亲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