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决策》杂志专题 > 正文

鼓浪屿旅游票改失败分析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5日18:20 《决策》杂志

  周 清

  2005年是国家确定的“改革攻坚年”,作为众多改革之一的厦门鼓浪屿旅游票改,一时间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 最终折戟沉沙,以所谓的第三次暂缓而告终。对照国内其他众多景点景区,纷纷提价虽招致诸多批评,但最终如愿以偿,发生 在厦门经济特区的这一案例,显然具有典型的范本意义。

  [案例]

  素有“海上花园”之誉的厦门鼓浪屿,虽然是全国35个王牌风景区之一,但长期以来,鼓浪屿的旅游总处于不温不 火状态。最直接原因,就是鼓浪屿景区旧的票务机制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作为一个享誉中外的国家级重点名胜区,鼓浪屿岛整个大景区不收门票的票务机制,一方面造成鼓浪屿旅游资源和旅 游收入的流失,另一方面造成景区发展经费严重不足。有关评估报告显示,长期以来,每位游客进入鼓浪屿景区只收3元轮渡 费。不到景区面积1/20的3个收费景点日光岩、菽庄花园、海底世界,近3年游客量平均117万,门票收入年均在4000 万元左右。在每年上岛的450万游客之中,2/3不进这3个收费景点。从景点收支来看,现有3个收费景点的收入扣除经 营成本和税收,能够用于自身再投入的资金也很少。资金缺乏已成为鼓浪屿旅游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

  调查表明,由于经费紧张,鼓浪屿207栋历史风貌建筑不能得到及时维护,其中的59幢已成危房,文物价值和建 筑价值严重缩水,不断涌现的违章建筑也正蚕食着鼓浪屿有限的空间。免费上岛的制度导致过多人流涌入,特别是黄金周期间 ,鼓浪屿全岛嘈杂喧嚣、垃圾遍地,与鼓浪屿“音乐之岛”、“艺术之岛”的定位极不相称,并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

  为扭转这一局面,早在九十年代,政府就酝酿了票务制度改革。由于时机不成熟,改革一直没有提上议事日程。这次 改革正式启动于2003年初,此后开了数十场听证会和座谈会,方案也改了数十次之多,最后方案定为向游客收取“大门票 ”(试行期间50元,正式实施80元,岛上主要景点仍照旧收费)。票改方案先后定于2004年8月15日和12月20 日实施,但都因故推迟。原定于2005年4月1日实施的旅游票改方案再次推迟:今年3月25日,厦门市政府对外宣布, “《鼓浪屿旅游票务制度改革方案》公布之后,各方面意见尚不一致,为了进一步吸取各方面的意见,修正和完善方案与措施 ,经研究决定暂不执行”。实际上宣布此次改革流产。

  [分析]

  在当地决策者看来,鼓浪屿景区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对景区收费符合国际惯例。实行上岛一票制后,有利于把鼓 浪屿的单个景点整合成一个景区,体现鼓浪屿旅游资源价值,打造鼓浪屿整体旅游品牌。同时,票改可以有效控制上岛人流, 为鼓浪屿的开发保护、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但这项初衷很好、决策过程合法的改革最终流产了,原因是什么,有何教训,确 实引人深思。

  票改本身“先天不足”

  鼓浪屿旅游票改是政府对一种特殊公共产品的宏观调控,实际上,政府调控这种特殊的公共产品,天生就难以得到大 多数人的赞同和支持,与此有利益关系的人会拼命反对;无利益瓜葛的人,也许一时会表示支持,但关键的时候却会投反对票 ,这是一种社会动力不足、政府牵引力有限的“弱势改革”。在一般人看来,甚至许多政府机关干部都认为,鼓浪屿旅游经营 尚可,现状稳定,没有必要进行改革,而且改革或多或少会触及到个人的利益。

  更为严重的是,鼓浪屿本身也有其特殊性,她是风景区与居民区的混合。这个不足2平方公里的小岛上,仍然生活着 1万多居民。票改方案虽然考虑到居民的利益,但毕竟还是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影响,因而改革首先就遭到鼓浪屿居民的极力反 对,也被一些专家质疑,认为鼓浪屿是一个居民区,而不是纯粹的风景区,并不适合作为一个风景区来管理并收取大门票。2 003年厦门区划调整时,将鼓浪屿区与厦门思明区、开元区的合并,鼓浪屿原有行政区概念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风景区 管委会,官方希冀鼓浪屿回归风景区。显然,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与此不同的是,前不久动工修建的厦门翔安海底隧道,是中国第一条海底隧道(连接厦门本岛与翔安区),此前有建 桥梁还是修隧道的“桥隧之争”,但仅仅局限于专家和技术官员层面,基本上没有民众的批评或赞同声音。对财政性投资项目 ,厦门在全国搞经评审的最低价中标虽然有不同的意见,有时甚至被指责,很多人也搞不懂,因而也不妨碍政策的推行,相反 还得到福建省的认同,并要求在全省推广,外地一些城市纷纷考察取经。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与广大群众是否有表面上的直 接的利益关系。

  票改方案不合时宜

  应该说,推出的“大门票”方案并不是最优选择,改革实际上没有改变旧的票务机制,只是收了“上岛费”,是经营 无能的表现,没招之招。熟悉鼓浪屿旅游管理的人都知道,鼓浪屿旅游的管理水平较低,连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如遏制野导、 规范收费、游客过渡和公厕管理等都没有做好,景区内涵也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如果只是单纯提高门票价格,而鼓浪屿大门票 所包含景点的旅游观光价值不够充分,所含的休闲内容太少,一时难以做到物有所值,那么票改将带来另一种负面影响,游客 可能“过门而不入”,使鼓浪屿旅游边缘化。现在来看,当初的方案确实存在较大的问题。

  风险估计不足

  当地政府主要领导对厦门虽然是特区,但改革滞后、改革难的局面和环境还是有所认识的,但在票改这件事上却有所 忽略,对形势的判断和风险的估计显然不足。厦门经济特区为开放的窗口当之无愧,而作为改革的“试验田”,厦门的成绩很 难令人满意。回顾二十多年的特区建设,厦门的改革步伐偏慢,有些改革设想较早,但由于顾虑多、阻力大、不够果敢坚定而 中途夭折。尤其是,厦门市民的计划经济观念仍较为浓厚,许多人自认为厦门财政状况较好,养成了躺在财政身上吃喝、厌恶 改革反对创新的思维定势,也造成了什么都向财政伸手,财政不堪重负的局面。

  对鼓浪屿旅游票改,至今还有许多人不理解,不赞同。政府以为站在全市的利益,从鼓浪屿旅游未来发展的角度出发 推进改革是理直气壮的,同时也顾及到全市和岛上居民的利益(票改对厦门本市市民,包括蓝印户口,进出鼓浪屿不产生大的 影响,还对特殊人群作了免费进入规定;岛上居民的亲友凭亲友卡免费进出),应该会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支持,因而在具 体操作过程中忽略了一些环节和过程,而这些环节和过程恰恰影响到全局。

  宣传解释不力

  政府决策初期,因为对风险估计不够,想象得较为简单,以为只要市委同意,就可以大刀阔斧地向前推进。认为市里 的几套班子都赞同改革,大多数市民都会理解支持,因而一开始就没有做好这方面工作,尤其是对宣传部门宣传不够,以致缺 乏明显的舆论导向,在市内外引起普遍误解,认为厦门政府纯粹是为了收钱,还有许多人误以为本市的居民上一趟鼓浪屿也要 花几十元,所以纷纷表示反对。

  事实上,只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后来的压力就不会那么大。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既让岛上居民感到政府的苦衷:其 一,推进鼓浪屿旅游票改是建立投资发展机制的问题,是对设立鼓浪屿管委会的配套改革,势在必行;其二,鼓浪屿只有走市 场化的道路,才能保证其投入和发展;其三,票改是历史赋予的责任,虽然难度大,但要勇于先行先试,推进各项改革;其四 ,票改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只有先试行,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如果退,以后工作开展难度可能更大。同时政府对他们 是很体谅的,改革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日常生活带来影响和不便,但从长远来看,改革是有益的。如果部分人不配合、支持 ,也要让他们感受到群体压力。遗憾的是,当地政府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决策不够果断大胆

  既然已经决定票改,方案也已确定,前面已经推迟两次,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发生什么都应坚定地试行下去。尽管方 案存在一些问题,一些涉及岛上居民利益的配套措施一时还难以完善,但只要做好沟通和解释工作,还是能够取得大部分群众 的谅解和同情。更何况改革决策的程序、方式等都没有问题,严格按照市委的精神,充分听取了市人大、市政协意见,召开了 各种听证会,广泛听取了社会各界的不同意见,对票改方案进行了多次的修改,也得到省政府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其 实,试了,有问题也可以退回来,损失是有限的。不像古城墙、旧民居拆迁,耕地建工厂等大型项目一旦走出去就难以恢复或 根本没办法恢复。

  厦门市继“朝九晚五”作息时间改革流产、环岛路引种三峡树木方案流产、中山路改造遭受非议等一系列改革创新举 措半途而废之后,决策者的威信已经降至历史上又一低点,他们迫切需要借一次成功的重大改革重振威信,为下一步不得不面 对的出租车改革、征地拆迁政策调整等重大难题的破解杀开一条血路。遗憾的是,鼓浪屿旅游票改的最终流产,使政府再遭重 创,政府威信严重降低,改革创新的冲动和欲望大幅消退。

  有人评论,“厦门市政府暂停鼓浪屿旅游票改,避免了失败的尴尬”,认为一旦实施,最直接的后果将是岛上人气不 足,商家铩羽、生机尽失。但也有人认为决策者是“一错再错”:“一错”,错在过早地推出“大门票”改革方案,也就是说 ,决策过早造成了“早孕”,而且也没有做好“保胎”工作;“再错”,就是决策者临阵脱逃,使政府的脸面尽失,威信扫地 ,难以开展工作,厦门的改革环境更加恶劣。后面的错比之前面更严重,表面看来,是决策者尊重民意,从善如流。实际上, 容易给人感觉决策者无能软弱,也容易引起社会的猜测。

  [启示]

  鼓浪屿旅游票改失败的案例,对于我们政府的决策极具借鉴意义。首先,政府决策要借助外脑,不能光凭经验,凭感 情,要清楚认识所要调控的公共产品的性质,是否符合民众的愿望和要求,是不是属于“弱势改革”,对那些费力但不讨好的 改革千万要谨慎。经验告诉我们,单纯依靠政府部门的人制定出的方案,做出的决策已经不合时宜,一定要习惯借外脑,决策 的过程实际上是借助专业机构的过程,借助社会智慧的过程。

  其次,政府在决策之前要善于取得支持,主要是做好沟通宣传。有些决策,需要尽早与人大、政协沟通,与宣传部门 和社会各界沟通,征求意见和建议,并通过他们做群众的工作,取得公众的认同和支持。正如有前人所说:“我不一定赞同你 决策的方案,不一定赞同你具体改革的思路,但我坚决赞同你进行决策,赞同你改革。”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公共决 策也是如此。事后的解释总是被动的,有时甚至是于事无补的。

  第三,政府决策要果断。很多时候,一项为公众知晓行将推出的决策,实施的结果如何,是方案的本身(理论、猜想 是否符合实际)的问题、具体操作技巧问题;最终有没有决定,则表现出魄力问题,影响决策者威望和威信。

  第四,要有牺牲精神。“什么事情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试第一个就要准备失败,失败了也不要紧。”“没 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这是小平同志十几年前说的话,对照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旅游票改的夭折,是否可以称作特区改革的一大悲伤事?袁庚说 他在蛇口的改革是“以晚年的政治生命孤注一掷”;李灏说他1985年赴任深圳市委书记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 不复还”;吕日周在长治、仇和在江苏宿迁的“新政”,风生水起。如果没有牺牲精神,如果过于在意个人得失,就不要轻易 谈改革,不要糟蹋了改革这个词。

  相关专题:《决策》杂志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