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为什么有如此之多的人同情余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5日07:16 人民网-江南时报 | |||||||||
就余斌事件,新浪网进行了调查,到8月3日早晨8:00有59531人参与投票,66.53%的人认为余斌的行为不构成受贿罪,72.14%的人认为对余斌的判决不公平。 从法理上说,认为受贿款去处正当便属无罪或可免罪,显然是荒唐的。我想,很多人其实都懂得这个浅显的道理。那么,为什么有如此之多的人会在此问题上失去判断(或故意失去判断),对余斌如此同情,乃至对“用于济贫的受贿”如此“力挺”?
在笔者看来,这一反常现象,已经超越了法律意义,而成为一起蕴涵丰富的公共事件,有必要从政治、法律和经济环境诸方面予以认真解读,寻找产生如此社会心理的根源。 其实,该事件显示出当前百姓中间一种“关怀饥渴症”的存在———百姓们太需要来自上级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关怀了,乃至于“饥不择食”,哪怕明知其“关怀”用的是受贿的“脏钱”,但他们仍然感恩戴德。如此“关怀饥渴症”,暴露出当前干群关系的普遍失谐,暴露出某些领导干部的一些通病。 该事件也显示出当前反腐败形势的严峻。 不由想到笔者曾经亲历的一件事件:前几年,某县县长因受贿被判刑,笔者和几位该县人士聊天说到此事,他们竟然是十分恼火:“他(被判刑的县长)原本还是做事的,刚‘吃饱’该干活了啊,不该抓啊……这下糟了,还得来个‘瘪肚’的,要‘吃饱’干活不知道要到啥时候!”语虽“另类”,但确实也让人们看到了底层人群的真实心态。人们之所以如此同情余斌,想来与存在这样的心理基础有关。 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近乎黑色幽默般的“余斌事件”便应时而生。因而,这一事件应该作为解剖当前政治生态、干群关系、经济环境等的一个标本,细加研究。 《江南时报》 (2005年08月05日 第三版) 相关专题:湖南临湘市副市长受贿款扶贫引争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