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政五年投入229亿元治理陕西渭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7日01:57 新京报 | |||||||||
安启元的办公室里摆着他在渭河源头采集的三处泉眼水样,他感叹,渭河是越到下游水越混浊。本报记者秦文摄 2005年7月4日,渭南大荔渭河边。一名村民望着被洪水淹没的庄稼发呆。 宝鸡市陈仓区阳平镇野寺村靠近渭河的土地,被磷肥厂排出的污水染成紫红色。 图片来源:华商报 渭河流域宝鸡段陈仓区的河道上,堆积着的工业废弃物形成了奇特的地貌。图片来源:华商报 □本报记者 秦文 陕西报道 春节,赵水利家新添了一个5门的大衣柜,是在外打工的闺女从市里买回来的。这是他家房子盖好十年来第一次买家具。 赵水利觉得女儿纯粹是浪费———“发大水又搬不走,还不得被水泡坏了。”
年过半百的赵水利是陕西省华阴市三门峡库区一名返库移民,1986年他带领全家5口人,从安置地返回老家华阴市北社乡土洛方村。 奋斗了十年,终于在1995年盖了个一砖到顶的三间平房。可是房盖好后,他却一直不敢买任何的家具。 2003年夏天,渭河洪水,北社乡一片汪洋;2005年,渭河再次遭遇洪水,赵水利和全村人被政府安置在外一直住到冬天才回村。 “啥时候可以安心地躺在炕上不用担心洪水,那日子就踏实了。”赵水利说。 “库区人的愿望十年之内有望实现。”全国政协常委安启元说。 2006年1月19日,在陕西省政协九届四次会议召开期间,安启元专门约见新闻媒体,宣布《渭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已经通过国务院审查及批复,将正式开始实施。 此前,他和数名全国政协委员已经连续五年提交提案,终于获得结果。这让这位曾当过省委书记的老人颇为感慨,“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我当书记时没干成的事,会在我当政协委员的时候干成了。” 渭河的新春礼物 中央的财政投入确定为229亿。“这是渭河史上也是陕西省历史上获得的最大一笔中央拨款。” 在赵水利所在的渭南市有个说法,在任何政府部门当官都要懂防汛,否则就干不下去。 “这里每年汛期,大大小小的单位、工厂、学校都要上堤,五米一人排开,昼夜守在大堤上。”华阴市市长郑西武说,谁也不知道每年的洪水一共带来了多少损失,但是每到汛期,“二华”(华县、华阴市)就得瘫痪。 渭南市濒临渭河。这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支流,被誉为“陕西的母亲河”,它自东向西,流经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区,流域总面积13.5万平方公里。 按陕西省志介绍,渭河流经陕西的这一带,被称为关中地区,这里集中了陕西64%的人口、56%的耕地和82%的工业总产值。 “晚来清渭上,凝似楚江边。鱼网依沙岸,人家傍水田。”安启元出生在渭河边上,在他幼时的记忆里,渭河还是一条地下河,水很清,很少有水灾。 但这种景象在上世纪60年代起发生了改变,此后愈发严重。1996年7月,渭河流域再次发大水。时任省委书记的安启元穿着雨靴沿着河堤走,从渭南走到华阴一路察看灾情,“我感到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就开始关注渭河。” 1998年,安启元卸任省委书记,成为陕西省政协主席。2000年两会期间,他以全国政协常委身份向大会递交“改变三门峡运行方式,综合治理渭河流域”的提案。 此后,他又连续四年提交相关提案,直至传出渭河治理已进入实施程序的消息。 根据规划,国家在2010年前,用十年左右时间,安排投资229亿元进行渭河综合治理,其中在陕投资约为160亿元,占总投资的69%,其中涉及水利方面的投资133亿元。 安启元介绍,这个治理规划,从设计到出台,花了四年时间,大的修改前后就有4次,中央的财政投入也是多次论证,从最早计划的20个亿增加到217亿,最后又确定为229亿。“这是渭河史上也是陕西省历史上获得的最大一笔中央拨款。”他说。 最穷的库区 每次渭河发大水,安启元都要去灾区,“我发现,关中最穷的地方是在三门峡库区。” “渭河边上的人民太苦了。”安启元说,这正是他五度提交提案的动因。 每次渭河发大水,安启元都要去灾区,“我发现,关中最穷的地方是在三门峡库区。” 赵水利就住在三门峡库区内。半个世纪前,因为修建三门峡水库,关中平原100万亩土地被淹没,其中耕地75万亩。他的家乡华阴市北社乡土洛方村就在其中,全村人被统一安置在了渭南市临渭区凭信乡。 华阴市水务局总工肖军介绍,当时,库区移民先后被安置在渭南市渭北十二个县、市,还有三万多人迁移到生存条件更为恶劣的宁夏。 1964年和1969年三门峡水库两次改建,库容面积减少很多,曾经设计为淹没区的部分地区重新露出水面,成为耕地。 1986年,在移民的强烈要求下,国务院决定,安置生活、生产困难的十多万移民返回库区定居。于是,从1986年到1990年,一个又一个村落重新在渭河边形成。10个乡、100个村的行政格局逐渐形成。 但是,渭河的水灾仍不时来袭。 1992年,在西安打工的赵水利晚上听收音机,偶尔听到家乡大水的消息,第二天就告假,借了500元钱就往车站跑。车行至华阴县城,到处都是搬家的车和人。赵水利迎着大水往村里走,远远看见自家的房子只露出一个尖顶,他老婆把上衣绑在腰间,正拉着架子车把家里粮食往外搬,水已经没到她腰间,赵水利赶紧扯着老婆往高处跑,“命都快没了,她还要粮食”。 大水之后,赵水利的房子坍塌,他带着一家五口四处打工,直到1995年,才攒到一些钱回家盖了一砖到顶的房子。 尽管有了房子,几乎年年的洪水还是让赵水利和村里人四处逃难,土地里也常常颗粒无收。 在陕西省,像赵水利这样迁而又返的三门峡库区移民共有43万。 相关专题:新京报-核心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