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决策的广谱化与个性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7日16:13 《决策》杂志

  地方决策的广谱化与个性化

  -本刊特约评论员 乔新生

  2006年地方公共决策出现了明显变化,个性化施政取代了广谱化施政,地方公共决策越来越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色彩。全国趋同化的发展模式,逐渐被独具特色的改革政策所代替。

  公共决策的个性化,产生原因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各地生产力发展不均衡,决定了地方政府必须寻找适合本地的经济增长点。在全国产业发展趋同化的大背景下,要想提高地方经济的竞争力,必须另辟蹊径,发展特色产业。因此,在寻求比较优势的过程中,不少地方出奇制胜,找到了那些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符合当地居民需求的产业。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是地方公共决策个性化的根本原因。

  其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地方政府自主财政能力不断提高,自我发展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试图通过财政分配体制改革,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增强地方企业的竞争能力。一些地方政府在

公共交通体制改革、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上率先垂范,逐渐找到了适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财政分配机制和资源管理模式,这样的改革既有利于增强地方政府汲取财政收入的能力,同时又有利于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因而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普遍欢迎。

  第三,民主决策深入人心,公众的广泛参与导致地方公共决策个性化。地方政府公共决策越来越民主,决策的程序越来越科学,民众的广泛参与,必然会导致地方公共决策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过去那种全国“一风吹”的决策现象已不复存在,各地民众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自主参与决策,参与制定体现自身感受的公共政策。事实证明,凡是那些尊重民意的公共决策,往往能够得到当地居民的广泛拥护;凡是那些“强奸”民意的公共决策,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极大的争议。

  第四,官员选拔机制的改革,也是导致地方公共决策个性化的重要原因。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选拔地方官员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地方

人大代表的意见。那些竞选上台的地方政府官员,能够自觉地将自己的政治命运与当地选民的需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在决策的过程中,通过个性化施政,凸现自己的存在,争取更多选民的支持。不能否认,个别地方政府公共决策带有某种“作秀”的成分,但从整体而言,由于政府官员能够自觉地照顾到当地居民的利益,所以,在产业、项目选择的过程中,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就成为必然趋势。政府官员的“政治自觉”,必然带来公共决策的地方化和个性化。

  公共政策既是一个政治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经济的概念;公共政策既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公共政策既是一个现实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历史性问题。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必须广纳善言,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在民主决策的基础上,寻求最大的共识。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要建立信息反馈系统,通过不断听取各方的意见,修正政策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决策的程序,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决策的效用。-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