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决策的焦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7日16:13 《决策》杂志

  公共决策的焦点

  -本刊特约评论员 秦德君

  历史学家们认为,政治舞台上出类拔萃的人物在不断地创造着公共政治,改变着争论的话题和行动条件。当2006年地方决策十大新锐人物出现在我们面前时,人们再一次感到,人物尤其是新锐人物,他们不仅是历史的焦点,也是现实的焦点,更是公共决策的焦点。

  古希腊城邦曾通过陶片放逐制度来捍卫城邦的平民性,防止“分量”过重的“超凡魅力”人物过度主导城邦公共生活。在今天,世界范围内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含义,也无不蕴含着集体理性、公众参与、防止个人专断的价值。然而不可回避的一点是,无论是在人类历史中,还是在现实世界的不同角落里,人们都不得不借助于“人物”个体的眼界、水准、臂力和政治艺术,来推动或实现某种目标。历史走到今天,虽然文明积淀日益丰厚,我们既定的依傍日多,但是意气风发的“新锐”人物,永远是一种社会需要。尤其当一个社会处于变革时期,勇于探索、锐意进取、敢于作为的新锐人物,就更有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旷达意味。

  陈光从诸城改革到“突破菏泽”、蒋国星力破睢宁困局,贾玉文在静乐的“反贫困试验”,陈宝生发起兰州“治庸风暴”,都演绎出一种宝贵的新锐精神。

  我们在十大决策新锐人物身上看到的,不仅是一种开拓的锐气和精神,更有一种公共治理上的科学态度和公共行政的内在逻辑。原邯郸市委书记聂辰席推动邯郸的“阳光行政”表明,政府行为与社会大众休戚相关,最具有公开性、透明度特征。而透明度不仅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内质,更是清明、开明、光明的直观诠释。透明的行政行为,总比混浊的、神秘化倾向的行政更具有民意向心力。人们在检视历代政治得失时,一直把人走政息、政随人变视为官场宿病,但是张新实坚守宿迁改革,在仇和离任后挺身而出,坚定不移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让人们看到了公权行为所具有的稳定性、连贯性的应有品质。《左传·昭公四年》说:“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济也。”今天,一名通达的领导者,不在于刻意表现自己的所谓“个性”风格,而更在于他会不会体晤、顺应和演绎公共精神和公共逻辑。

  体制问题是政府行为和公共行政效率的核心。古往今来,体制和制度的进步,是历史的真正进步。而人类的经验表明,体制的探索和创新,最需要付出智慧和勇气。蔡德坤主持的罗田政改,探索党代表直选制、党代表常任制、党代会年会制,取消县委常委,实行县委委员交叉任职等;鞠秀礼的“沈河模式”,探索建立负全责、有权威的信访和矛盾调处新体制,让人们看到他们超越一般表面问题,聚焦和深入于体制问题、勇于探索的睿智与勇敢。

  政府的基本行为是公共决策,决策的本质是选择活动,公共决策的本质就是要通过理性科学的选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政府行为和公共决策,是艺术的、春风拂面的,有较高的“人性化”指数的;同时,更应是规则的、科学的、充满锐意和创新力量的。而这些,我们从入选的十大决策新锐人物身上看到了。他们不仅创造了2006年公共舞台上的动人故事,更是新一年创新精神的先导和春风。-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