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政府建筑应该长成什么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5日08:24 南方都市报 | |||||||||
媒体思想之梁文道专栏 官府应该比民居大,这是中国的传统智慧,更是王朝时期权力崇拜的思想遗绪。所以清朝规模最庞大的建筑群就是紫禁城,因为那是一切权力的终极来源,天子皇帝居住办公的地方。只是没想到时至今日,有些地方仍然摆脱不了这种要在建筑物上体现政府无上权威的习性,于是建起一片片高耸雄伟的政府办公大楼。
前一阵子重庆有镇级政府虽然处于贫困地区,虽然财政连年赤字,但还是投下了巨资盖了一座小天安门,就是这种权力崇拜的体现。其实除了这个恶名昭彰,惹来骂声一片的经典例子之外,我也曾在其它一些地区亲眼见过本来只该在国际级都会出现的玻璃幕墙大楼,立在一堆狭小的三层楼房之间的广场上,周边还有农民赶着驴车,十分不协调,而这座建筑物,当然是某县政府大楼。 面对这等情况,我们常常指责部分地方官员浪费公款,没把纳税人的血汗钱用在最该用的地方上,却很少去谈一座政府办公楼应该建成什么模样。其实官方建筑物的形式材质的确应该和它的权力构成一种表现和被表现的关系,就像体量庞大的故宫表现了无上的皇权一样。问题是在畅导民主与法制的今天,在所有政府都会强调自己的权力来自人民,施政过程要透明公开的这个时代,政府建筑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 传统的政府办公楼总喜欢把主要的大门入口设在一个高高的平台上,再以一段长长的宽大阶梯连接路面。这种设计引起的效果是进入建筑物的市民首先要仰视正门,然后再朝圣般地拾阶而上,让你还没进门,就先产生一种官威难测的感觉。但若看看近几十年来欧美新建的政府建筑,你就会发现这种入口设计已经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平坦宽阔的地面大堂,使百姓可以从路面方便地直走进去,甚至把那个大堂当成可坐可游的公共空间。这种构思体现的是政府与人民平起平坐,政府建筑属于全体公民的意识。 必成新世纪经典的德国国会大楼改造工程,是大师诺曼·福斯特的手笔。他在原有的古典主义建筑上开了一个天井,再加建一个能够登上去的玻璃圆顶,让国民和游客可以在上头居高临下地观察国会开会的情况。其用意之一是要透明地展现国会议员的工作,以示议员权力来自人民,因此要向公众负责;其二是彰显出人民在上,议员和内阁在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人不可以貌相,但一个政府对自己权力性质的理解,有时却可以从它的建筑看得出来。 (作者系香港资深媒体人) 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