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肖余恨:受伤的为什么总是驻京办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6日09:12  现代快报

  作者:肖余恨

  河南许昌和漯河两地驻京联络处买到一批假茅台,消息一经披露,舆论不是忙着抨击假酒制造者,却几乎一齐对准驻京办开火,弄得这两个驻京办里外不是人,急得跳脚。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面前,漯河“驻京联络处”董主任解释称,假茅台不是喝酒时发现的,“我们就是帮下属的酒店和老家漯河宾馆代购的”,这批酒还没有开封过(4月15日《新京报》)。没喝都能看出是假酒,早干吗去了?好像驻京办就光忙着在北京倒卖茅台了,越描越黑,“说都不会话”了,何必呢,谁信呢。

  我还依稀记得,三个小偷光顾了云南盈江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家,盗得80万现金,没想到人赃俱在,人大主任就是坚决不承认失窃80万。舆论对这三个小偷似乎并不特别痛恨,反倒本能地质疑这位人大主任。这人大主任就很有大局观,在80万巨款面前,毫不动心,坚辞不纳。不像这驻京办,本来想获得舆论同情,反倒惹得一身骚,除了被舆论追骂,还被省市两级政府痛批。

  “驻京办”现在已经污名化了,不是出事的驻京办主任有一大把,也不是“驻京办主任”经常成为反腐小说主人公,而是一些地方的驻京办确实干了许多见不得人的事。“跑部钱进”就不多说了,驻京办成为各地官员在北京的“行宫”,驻京办主任实际上成为许多地方官员在京城的跟班,更是不争的事实。如果驻京办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公事,那老百姓也没啥大意见,可惜,他们很多时候拿着老百姓的钱,为一些地方官员的私事奔走,成为他们在京城的管家。自己再借机上下其手,大肆挥霍,让不少驻京办成为腐败的发源地。

  驻京办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跑部钱进”,原因在于一些中央部委掌握着巨大的资源分配权力。这项目、资金的分配,按说是有一个科学、合理、公开、公正的分配机制的,但这个机制往往又有很大弹性,在公关面前可以手高手低,这一高低,可就是白花花的银子,响当当的项目啊。谁不动心?谁又敢不认真?跑被舆论骂,不跑“被当地人民骂”,两害相权取其轻,多数地方就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再说,跑来资金和项目,就是政绩,这政绩,就是决定自己仕途的砝码,在这样的实惠面前,被舆论骂骂算得了什么。如果这个资源分配机制在公关面前不会扭曲,该有的总会有,不该有的再跑也跑不来,那驻京办也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比如说,山东潍坊驻外联络处,办事不力亏空严重,市政府决定撤回。话音未落,山东副省长王仁元铿然发声,充分肯定了各地驻外办的表现,要求各地一如既往地支持、办好驻外办(驻京办),让潍坊骑虎难下。撤还是不撤,恐怕不仅仅是潍坊能做得了主的。这污名化了的驻京办,虽然有问题,但更有作用,在资源分配体制没有进一步公开的背景下,还将要发挥不可忽视更不可蔑视的作用。“跑部钱进”不仅是很多地方的共识,还是让各地政府清高不起来的必然选择,没有了驻京办,更不方便,成本更高,谁又愿意跟驻京办较劲呢?

  被污名化的驻京办,其实真的挺委屈。在权力边界不清、权力使用不规范、不透明的情况下,驻京办干的就是打擦边球的专业活,能够在权力的边缘讨生活,这其实是戴着镣铐跳舞,他们也不容易啊。

  (作者系南京政治学院新闻传播系副教授)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驻京办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