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田勘:心理救援及早介入冯翔还会自杀吗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3日07:42  中国青年报

  作者:张田勘

  4月20日零点53分,四川省北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在自己的博客上留下最后一篇文字《很多假如》,大约一个小时后,33岁的他在其兄家中自缢身亡

  从媒体披露的情况来看,冯翔的离世大致有几个原因。一是在地震中痛失爱子和亲人;二是没有家的归属;三是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冯翔在博客中说“不要逼我,真的,不要逼我。好不好?”);四是工作压力大,包括在救灾物资问题上与他人发生很大的矛盾,以及在工作中反复解说地震当时的情况而不断撕裂内心的伤口等。

  很显然,冯翔与灾区的其他人一样,遭遇了巨大的心理应激,但最终没能扛过来而选择离开人世作了断。按照冯翔最后一篇文章《很多假如》做假设,如果对其进行及时的心理救援,是否能挽救冯翔的生命呢?

  其实,上述导致冯翔自杀的种种原因或应激源,都可以归纳到霍尔姆斯列出的43种生活变化事件心理应激评定表中,并且有些占据了前10位生活危机事件,例如亲密家庭成员丧亡(第5位),而有一些是排在后位,如所担负工作责任方面的变化(第22位)。而所有造成冯翔困惑的应激原,也都是可以化解的。只是,尽管现在已经有一些比较成熟的心理救援的理论和方法,但由于不能与人们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因而往往错失心理救援的良机。

  另一方面,无论这些作为应激源的生活事件是排在第几位,对于冯翔来说,都可能是难以逾越的鸿沟。而且由于中国环境的特殊性,工作上的压力、人际关系的死结,反而可能要排在冯翔生活变化事件的前几位,因而压力之重是外人难以想像的,结束生命也就成了冯翔的唯一选择。

  但是,如果心理救援能及早介入,减轻冯翔的压力,化解一些应激源,结果或许就会不一样了。例如,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缓解个体心理应激的方法之一是转移。但是,在冯翔的身上却未能做到。

  作为宣传部副部长,冯翔在震后的主要工作是接待各方领导及各路记者,陪同他们进入北川老县城视察、采访,一路得为客人讲解:这个地方原来是什么单位,在这里有多少人遇难,当时如何抢救。一遍遍讲述,一遍遍重复,其内心的伤口也一次次被撕裂。假如意识到这一点,这种撕裂旧伤口的做法是可以避免的,如让相关人员轮流接待各方领导和记者。实际上,在这个问题上不仅冯翔没有意识到自己心理应激的超负荷,就连组织和团队也忽略了这个问题。一方面,如果个体心理应激到一定程度,是需要自己述说以便让他人了解,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缓应激。但是,由于环境和中国文化的特殊原因,很多人有了心事一般是不愿意向外人讲,或羞于言说。尽管冯翔在博客中吐露了一些,也向哥哥透露一些心事,但其心理压力并没有得到有效释放。

  作为个体如何倾诉和吐露自己的困惑,让他人了解自己面临的心理压力;作为团队和组织,如何及时发现成员的心理应激,这是心理救援中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要这两方面中有一方面显示作用,就可以启动有效的心理救援程序,通过科学的方法缓解个体的心理危机,避免自杀和其他极端事件的发生。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冯翔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