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毕舸:放弃高考也放弃了教育改变人生信念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0日08:15   长城在线 (来源:燕赵都市报)

  作者:毕舸

  前两天中国农业大学的校长还说,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难源于其素质下降。果不其然,活生生的事实例证很快出现———据重庆市招生自考办公室的统计,今年重庆有上万名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其中有不少来自农村学校。当前高职、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难,收入低”是农村学生弃考的重要原因之一。(新华社4月19日)

  当年高考“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盛景,看似被越来越猛烈的大学扩招势头所稀释和淡化,但来自学生之间的内部竞争态势并未真正缓和。比如,进入国内相对知名(未必是真正一流)大学的门槛依旧高企,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学生与中西部学生之间的录取分数线之悬殊,决定了双方完全不是站在一个公平的起跑线上;农村学生相对城市学生在教育设施、师资等资源配给上的先天不足,再加上录取分数线与报考人数的差异化,使得前者进入大学的努力依旧可能是后者的十倍。即使进入大学,农村学生面临的高昂学费、就业压力,成为其所背负的沉重负担。

  因此,“万人放弃高考”中农村学生比例较高,成为可以理解的现实抉择。与传统的分数达不到录取分数线的无望放弃、学校出于录取率利益考量的自动分流不同,不少农村学生即使规避了以上难题,依然要冒着“辛辛苦苦读进大学、全家攒钱供上大学、上完大学无处就业”的巨大风险,这风险成为压倒其希望的最后一根稻草。

  显然,“万人放弃高考”不仅放弃了一次求学机会,更放弃了“教育改变人生”的信念。长久以来,“学而优则仕”的庙堂传统,以及更朴素的“鲤鱼跳龙门”的直观表达,反映出教育在国人心目中的尊崇地位,是追求知识的本真与改变生存位置的现实价值观结合,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直接催生了人们为高考努力拼搏生生不息的进取动力。

  但日渐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学费负重、日益激烈的求职竞争、以及所谓大学生“从精英到民工”的身份落差,使得“教育改变人生”的金字烙印失去了成色。更重要的是,正如报道中所指出,农村教育受限于二元制歧视下的资源匮乏,让农村学生学习成绩难以提高,综合素质难以完善,并且在求职过程中还处处落后于城市学生所享有的人脉关系、机会成本。

  “万人放弃高考”其实是学生们从经济人的理性本能出发,做出的自然抉择。这情境直接对教育公共伦理的文化基础提出了挑战:如果再不建设尊重知识本质、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规律、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教育文化和内部治理,再不重新审视被长期荒废的农村教育体系,构筑起对农村家长与学生有凝聚力、吸引力的教育氛围,再不对形形色色诸如“拒绝招聘农村户口学生”的制度歧视予以革除,类似的时代倒流趋势就会逆向强化,我们将听闻更多的“万人放弃高考”现实。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高考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