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叶匡政:新闻联播主义面临的抉择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4日07:44  东方早报

  作者:叶匡政

  有消息称广电总局建议央视建立《新闻联播》评价体系,接受来自各方的评价。央视新闻中心也证实,收到了广电总局通知,具体措施仍在讨论中。学者展江认为此举是因“央视的公信力直线下降,他们不改变不行了”,而赵忠祥认为“《新闻联播》不仅要改革,而且早就该改革了”。

  如果做一个排行榜,列举30年来中国变化最小的事物,《新闻联播》一定位居前列。仅那首10多秒的片头曲,20多年就从没换过。所以它任何细小的变化,总会引来外界的猜测和热议。

  说《新闻联播》是中国的一种政治仪式,大概很少有人会反对。它被赋予的权威性和仪式感,早已超过了它作为新闻节目的价值。老百姓明白它的象征意味。人们从《新闻联播》获知的,往往是一种对事实的态度,是政府期望告知民众的价值判断。有人把此做法称为“新闻联播主义”,是有道理的。连在《新闻联播》出镜,也被人们看成一种政治待遇。

  既然被当作一种仪式,主持人的任务就是字正腔圆地播音,那才是权威拥有的声音,代表了某种超越于声音之上的意志。所以《新闻联播》的播音,也就成为了今天这种完全程式化的播音。播音要求如此,内容次序编排上也很程式化。在《新闻联播》中,重大社会新闻往往上不了头条。即使当天发生“9·11”这样的国际重大新闻,《新闻联播》遵循的也是“先国内后国际”的老程式。这表明它的仪式性,已使它放弃了对一般意义上的新闻价值的评判,或对受众心理需求的满足。《新闻联播》本来是想在公众的头脑中重构关于现实的图景,然而因为远离活生生的现实,人们反而感受不到它与现实的关联了。

  在信息贫乏的年代,国人大多数的新闻来源都是《新闻联播》,所以它的话语无论多么刻板、抽象,不会影响观众对《新闻联播》的选择。但是今天,网络早已成为更为活跃的传播工具。这时《新闻联播》如果仍然不进行变革,只会对公共生活的影响力越来越小。是继续用陈旧的话语方式,来保持这种表面的仪式性,还是通过对新闻价值的关注,来更为智慧地传达国家对现实的意志,成为《新闻联播》不得不做出的选择。《新闻联播》一直期望塑造民众对国家的认同,但这种认同的前提,是要让民众感受到它的新闻价值和秉承的新闻精神。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新闻联播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