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川:治公路三乱要走出割韭菜式困局

2013年11月02日01:59  京华时报

  本报特约评论员王石川

  治理公路三乱,不可能一蹴而就,但陷入割韭菜式的困局——割掉一茬很快长出一茬,亦不正常。如果不挖除制度土壤,公路三乱恐将继续乱下去。

  近日,央视曝光了两起公路“三乱”事件,一起在江苏徐州,交警查都没查就开罚单,短短8分钟,司机先后被罚两次;另一起在河南商丘,该市梁园区境内管护的公路只有110公里,执法人员高达200人,运管、路政人员靠路吃路,上路罚款。

  公路三乱年年有,至今已觉不新鲜,但媒体曝光的这两例中,执法人员之随意、骄横,还是令人颇觉愕然。其一,执法人员完全不按套路出牌,想怎么罚就怎么罚,想罚多少就罚多少;其二,中央治理公路三乱并未放松,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和国务院纠风办早早下发了《2013年治理公路“三乱”工作要点》,仍没能阻遏一些地方出现公路三乱。

  屈指数来,自国务院1994年发布《关于禁止在公路上乱设站卡乱罚款乱收费的通知》到现在,已近20年,为何公路三乱未被荡涤殆尽,反而出现了网友忧惧的“越治越乱”?中央部门不差决心,公安部副部长黄明曾在相关治理会议上明确,谁收“黑钱”搞“三乱”,谁就是公安机关的败类,就不配当警察,必须坚决清除出公安队伍。去年,公安部还表示,除严肃追究乱罚款民警的直接责任,还要追究负有领导管理职责、失职失察的上级主管领导的责任。事实也确实如此,只要被中央媒体曝光、坐实,不仅交警被处理,其领导也会被问责。比如徐州这起事件,分管副局长被停职,交巡警大队长被撤职,当事民警被辞退。

  既然如此,为何仍有执法者不惮于乱设站卡、乱罚款、乱收费?

  这是因为有巨大的利益驱动。有业内人士称,全国每年公路罚款高达三四千亿元。这些钱并未完全归于财政,有些进了执法人员的口袋,有的地方还出现返还罚款的现象——尽管《行政处罚法》规定,地方财政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执法部门返还罚款,但返还罚款早已成了潜规则。

  还因为监管不力。一个不得不提的现象是,媒体监督公路三乱,是一抓一个准,以至于央视财经评论员张鸿说,“我们的记者暗访哪个省,哪个省就会有三乱”。这是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细节,既然“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已经被命名为基本无三乱省份”,为何中央媒体能轻易发现公路三乱?这说明一些地方政府对公路三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更与体制积弊有关。有执法人员感叹,“我们任务也重,我完不成任务工资扣得多。”有业内人士认为,在税费改革之后,运管路政部门的经费得不到保障,就形成了罚款返成的路径依赖。

  治理公路三乱,不可能一蹴而就,但陷入割韭菜式的困局——割掉一茬很快长出一茬,亦不正常。如果不挖除制度土壤,公路三乱恐将继续乱下去。

  相关报道见今天18版

(原标题:治公路三乱要走出割韭菜式困局)

(编辑:SN088)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环球时报:政府应从根本上熄灭“拆迁火药桶”
  • 人民日报:“公烛之下不展家书”
  • 环球时报:普京影响力登榜首,中国人乐见其成
  • 广州日报:普京治下的“俄式反腐”值得借鉴
  • 晏扬:被操纵的选举,被强奸的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