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华:中国堪称“世界改革大师”

2013年11月20日07:17  环球时报

  张树华

  人们都说2012年是国际上的“政治换届年”,一年之内先后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权力交接和更替。而即将过去的2013年可以称为是“政治变革年”。一些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出台新规,“改革”又一次成为国际媒体中的热词。

  然而,在不同社会和不同时期,“改革”涵义、内容和结局却大不相同。无论是20多年前戈尔巴乔夫开启的苏联“改革”,还是5年前奥巴马上台时高呼的“改变”,以及阿拉伯之春街头政治喊出的“革新”等,都不能与发生在中国大地上30多年的改革和开放相比。中国的改革使得6亿多居民脱贫,中国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可谓是当代世界范围里的“改革大师”,值得受到全球最高的褒奖。

  时下,受制于民粹主义和政党权力之争的掣肘,大西洋两岸的“改革”有的难以启动,有的遭遇困境。由于两党权力纷争,奥巴马倾尽全力推行的“医疗改革”计划困难重重。大西洋彼岸的一些欧洲国家陷入民粹主义的泥潭,很难启动创新性和激发社会活力的改革方案。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缺少有担当、有能力的官僚团队和技术精英,改革和现代化的构想多是纸上谈兵,俄罗斯大船总是在“原地打转”,只留下普京这位“总舵手”孤独的身影。

  30多年来,只有中共自信地驾驭着改革的进程,掌握着改革大船前进的方向、节奏和力度。中国改革大业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晚年一语道破,中国市场经济改革成功的政治密码在于“四个坚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改革始终是在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领导下进行。

  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迎来全民关注和世界瞩目。此次会议出台的改革方略再一次展示了中国领导人高度的政治自信力和驾驭改革的高超能力。

  2103年初,西方媒体忧伤而无奈地发出失去经济优势的哀叹。2013年,国际社会又见证了西式政治的“衰弱和堕落”。近日,西方有识之士纷纷感叹中共政治领导力和战略谋划能力,羡慕中国掌控和驾驭改革的能力。

  30多年过去了,中国新一轮改革之所以引人入胜,不仅在于改革内容和措施,而且在于30多年来中国制度化的政治领导模式和改革发展周期与路径:党的最高领导层统帅改革,领导人精心谋划,密集调研,察看民情,了解民意,吸取民智,改革的具体设计任务分解,多方讨论和征求意见,再以中央全会形式凝聚高层共识,继而形成一系列改革的具体法规和政策。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共出台6项有关改革的纲领性《决定》,并辅以战略和战术性改革配套措施。有人讲,在当今世界,只要中国共产党想要做的事,就一定能做到。难怪世界金融危机后一些国际大公司的CEO们也承认中国共产党是国际上少数值得依靠的政治组织。

  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表明,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掌握着对改革的定义和改革的主动权,已经形成独一无二的“改革观”和“改革路”。中国的改革不再是一些人头脑中简单化理解的“大放松和大开闸”,更不是临摹西方模式,以西式教科书来衡量和剪裁中国改革。中国的改革收放自如、张弛有度:有疏通管道,打通阻塞的通经活络,如精简政府行政审批项目;有自我开刀式的高干住房“官邸制”;有驱寒避邪、理气和中的纪检和廉政制度;有固本兴元、强身健体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制度。这些都表明新时期改革领导者的卓越胆识和政治智慧。

  有了30多年改革的经验和成功的积累,今后中国的改革无需像20多年前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那样,追求“革命性”的轰动效应,取悦西方。也无需像20年前叶利钦照搬西方谋士开出的“休克疗法”药方,来照方抓药,对社会伤筋动骨甚至大卸八块,成就了一小撮寡头、财阀的暴富和狂欢。中国的改革面向的是绝大多数人的幸福。中国的改革是固本强身,实施改革犹如像是对中国列车例行的检修和保养。经过检修和保养的“中国号”列车动力十足,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上行驶。而此时的西方世界,却屡屡遭遇“政治红灯”,一些政党打着“改革”的旗号,为争夺汽车的方向盘打得不可开交。

  中国的改革是自己找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此次改革方案的出台既挥去了“怕乱求稳”的误解,又排除了一些激进思潮的干扰和诱惑,充分显示了改革领导者的政治自信和政治定力。与通常的作法不同,在中央全会结束后,随即讲了此次改革总体战略与总书记的讲话一起全文公开发布,即是明证。▲(作者是中国社科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

(编辑:SN090)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长江日报:“鼠标少年”退学,教育尊严何在
  • 青年时报:到底是谁逼“鼠标少年”退学
  • 环球时报:允许生二胎,还需让普通家庭生得起
  • 新京报:“胶带封嘴”是“执法犯法”
  • 朱少华:从教授“捐精”到律师主任“精液被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