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建:习近平为何要求仔细读孔子

2013年11月28日11:31  海外网

  11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到山东曲阜考察。在孔子研究院里,他看到《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拿起来翻阅后说:“这两本书要仔细看看。”

  这两本书都是对记录孔子言行之书的注解。笔者认为,习主席此举有两方面意味:第一,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是需要被尊重的。在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需要这样一面文化旗帜,孔子当仁不让。习主席翻阅这两本书正体现了一种东方的文化自信。

  第二,需要注意,习主席表示要仔细看的书,是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的注解,而非陋儒曲解。这说明尊重传统文化不是盲目的,要客观理性学习孔子的观点、精神,既不要仰视,也不要鄙视,而要平视,真正实现古为今用。

  在历史上,孔子一直是一个符号,体现了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政治诉求、社会风尚,被不同的国家治理思路所左右。

  近代百年里,伴随中国的屈辱史和生生不息的强国梦,批孔与尊孔,就像烙饼一样,今天翻过来,明天翻过去。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陈焕章搞孔教会,为清朝复辟张目。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把孔子拉下神坛。1934年,蒋介石、宋美龄发起“新生活运动”,糅合孔子耶稣,狠抓随地吐痰。毛主席对孔子持扬弃态度:扬者,从他两个女儿的名字可见一斑;弃者,批林批孔。上世纪80年代,人们对传统文化不满,孔子也跟着挨骂。今天,人们又开始呼唤传统文化,对社会中过于西化的倾向不满,孔子地位也随之日升。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病榻上的季羡林呼吁在开幕式上把孔子抬出来。

  孔子最终没有出现在奥运赛场,但是孔子学院遍布全球。中国文化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孔子是排头兵。传统经典中,《论语》被翻译得最早,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利玛窦就把“四书”翻译成拉丁文。

  但是西方人对《论语》的总体印象并不好。美国学者詹启华曾画过一幅画,名为《书房里的孔子》。画面上,孔子拿根鹅毛笔,正伏案写字,黑板上是他的格言:路上可能有雾,开车要小心;别让床上的臭虫咬了;因为外面下雨,只好待在家里。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也表达过类似的看法:“我们看到孔子和弟子们的谈话,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

  不管是哲学家,还是普通人,西方观察东方世界往往抱有天然傲慢的态度,爱从他们自以为是的普遍原则出发考虑问题,因此产生上述流俗之见,不足为奇。

  文化差异的存在就容易产生偏见,而政治斗争意味着文化解读可以脱离学术。目前,中国改革开放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全球化的中国正深度融入世界,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争斗将变得异常激烈。

  当此际,国家领导人表示要仔细看看对孔子言行的注解,就足以说明,在客观解读的前提下,我们仍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同时,我们要有足够的底气和自信去面对世界,不能一味迎合西方世界的价值观,而要在“和而不同”中传播我们自己的文化和理念。

  (熊建,人民日报记者,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编辑:SN090)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环球时报:B52想赚威风,应及时对它喝倒彩
  • 新京报:放假安排,没有最完美只有最民意
  • 北京晨报:空气污染费别收错对象
  • 环球时报:国家应下决心恢复五一黄金周
  • 北青报:张艺谋是否超生,计生部门不可搪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