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华:“学生寄脏衣回家” 莫将群体标签化

2014年03月11日07:19  大洋网-广州日报
CFP供图 CFP供图

  全国“两会”新闻中心举行的网络访谈中,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刘良一爆料:目前高校的快递业务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学生把积攒一段时间的衣服寄回家去,家里洗完之后再通过快递寄回来。应该说,这是一种新业务,类似于这样的业务需求比比皆是。(3月10日新华网)

  高校学生把脏衣寄回家去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差等问题。而事实也的确如此,在独生子女时代,孩子们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一些溺爱孩子的父母,什么都帮孩子做完,平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惯了,到了学校或社会,则适应能力差,在这种情况下,寄衣服回家洗的学生一定有。尽管如此,此种现象是否成了“比比皆是”的常态,却很值得怀疑。

  首先,刘良一的谈话想表达的意思,是当前的快递业务很便捷也很贴近生活。“学生寄脏衣回家洗”主要衬托的是快递业的发展迅猛,以至于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多少带有点“修饰”的成分。他或许并不想以此来证实学生的自理能力差,只是在表述邮政快递业务现状时,不小心让大学生们也躺着中枪。

  其次,就算寄衣服回家的大学生不少,但寄回去的也不一定都是脏衣。在季节更替时,由于宿舍的空间有限,把穿不上的衣服寄回家,这样的办法恰恰是懂安排、会生活的体现,并不能说明他们懒惰或生活能力差。

  “学生寄脏衣回家”等现象,很容易变成贴在青年学生身上的标签,从而激发人们对下一代的忧虑。然而,年青人自有他们的社会,或许他们带有成人认为的不少缺点,但同样也有不少值得赞赏的优点,有学生自理能力差,但同时,也有许多自强不息的学生,比如带着生病的父母上学、靠勤工俭学支撑一个家等。

  由此看来,对于“学生寄脏衣回家”先别急着拍砖,更不能将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贴上“比比皆是”的标签。(罗志华)

(原标题:“学生寄脏衣回家”莫将群体标签化)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环球时报:马来西亚民航漏洞明显,必须急补
  • 人民日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谈的是什么?
  • 中青报:刹刹带随行团上两会的歪风
  • @刘海明8888 :空难恐慌岂可靠传言慰藉?
  • 法制晚报:我们该为马航乘客家属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