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会后再谈“如何开会”

2014年03月13日02:39  新京报

   葛剑雄

  委员日记

  昨天上午,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闭幕。

  今年来北京开两会,一个最大的感触,就是会风的变化。变化体现在很多方面,各项标准从简,比如说我晚上去吃饭,稍微晚一点,刷卡号码就已经到四百多号了,大家基本上都在这里吃饭。要在以前,晚上时能有一半人就算不错了,不少委员在会议之后,有很多的聚会和应酬,很少在驻地吃饭。

  这些变化,媒体都有不少报道,相对会风的变化,我更关注“如何开会”的变化,就是说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议政质量,毕竟这才是召开两会的目的所在。

  这些年,每到两会时间,总有媒体称呼我“葛大炮”,对于这个称呼,最开始时觉得新鲜,但是细想一下,这也折射出了民众对政协委员的一些误解。

  客观地说,政协委员中敢于说话,勇于提议的委员不在少数。原因也很简单,一方面,是因为政协这个议政平台提供了足够的话语空间,另一方面,也由于政协委员与人大代表有着根本的不同,政协委员发言或提建议时不用考虑代表谁,相对敢说话一些。

  当然,敢发言、愿发言,可以把更多的意见表达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负责任地乱发言。

  这几天,在一些小组讨论会上,有一部分委员的发言是照着稿子读,没有什么含金量,大家就不爱听,有人干脆走出会场,宁愿在走廊里喝茶、聊天。以至于会场空位较多,工作人员不得不督促委员们回到会场。

  开会是为了解决问题,政协会议是一个非常重要、庄重的会议,所有内容都是经过媒体报道才为民众所知的,政协委员在会上要大胆发言,但是这种“大胆”,必须建立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减少雷话雷提案的产生,这样也才能提高会议的效率,推动问题的解决,让会议真正发挥作用。

  委员们发言时本身的议题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重要的,作为一场被广泛关注的会议,委员们发言时若引用了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或短语,反之,如果委员在发言时不慎重,引用一些类似“宁可招武大郎,不招穆桂英”之类的例子,在众声喧嚣的信息时代,很可能被舆论误读,反而降低了政协会议的质量,消解了议题本身的探讨价值。(9)

(原标题:会后再谈“如何开会”)

(编辑:SN090)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环球时报:马方搞乱飞机失踪空域太不应该
  • 环球时报:公务员不是仆人,也不是父母官
  • @石述思 :94个百亿富豪和31个农民工
  • 环球时报:我们比过去更需要雷锋精神
  • 人民日报:“依法办事”也是一种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