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雪峰:担心没人种田是杞人忧天

2014年04月15日07:22  环球时报 收藏本文

  贺雪峰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推进,大量年轻农民进入城市务工,因此,“谁来种田”不时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但笔者常年在农村调研,却极少看到适宜耕种的肥沃土地弃耕抛荒,相反,在调研中,总听到农民抱怨说现在种田太少,若能种上二三十亩甚至更多那就好了。

  农民盼望种更多地的原因很好理解,因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一对夫妻耕种50亩土地是很轻松的事情,按每亩1000元纯收入计算,一对夫妻种50亩地,年收入5万元,加上农村消费比较少,还有副业收入和自给自足的经济,种50亩地农户的收入就要高于外出务工收入。这样的经济收入在村庄、社会关系也在村庄的农户,可以保持完整的家庭生活,上照顾年老父母,下照看年幼子女,当然是好。

  问题是,当前中国农村普遍的情况是“人均一亩三分、户均不过十亩”承包地,农户经营面积普遍太小,全家留守务农,耕种面积无法扩大,农业收入有限。一般农户的应对办法是年轻子女进城务工经商,年龄较大的父母留村务农。留村务农的中老年父母有能力耕种好“户均不过十亩”的承包地。这样,一个农民家庭就可以同时获得务工和务农的两笔收入,农户家庭的日子就比较好过。

  有些中青年夫妻,上有老下有小,不能进城务工经商。仅耕种自家承包地,耕种面积太少,收入太少。若恰好自己的兄弟姐妹、邻居亲友全家进城了,这些人的承包地流转过来,就可能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就成为了“中农”。这些经济收入在村庄、社会关系也在村庄的“中农”,不仅可以获得不低于外出务工经商的收入,保持家庭结构的完整,而且可以帮外出务工经商的兄弟姐妹、邻里亲朋照看家务。

  那么,即使目前老人农业仍然有效率,但年轻人都不愿种田,等现在种田的老年人不再有体力种田,谁再来种田呢?

  看起来这是一个问题。因为问农村进城的年轻人将来还愿不愿意回乡种田,他们大多是否定的答案。他们不仅不愿意回乡种田,而且从来没有种过田,也不会种田。这样看来,再过10年、20年,谁来种田就真成了问题?

  其实,这是一个伪问题,因为当我们去问一个从来没有种过田,初中毕业即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将来是否会回去种田时,这个问题实在是问得太早,也问得太难了。说问得太早,是因为年轻人对未来充满憧憬,他们要在城市打拼,过上城市中产阶级的生活。

  说这个问题太难,是因为相当一部分进城农村年轻人,年轻时在城市打拼,到了中年却仍然没有获得可以在城市体面安居的就业与保障。这与个人努力没有关系,而只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有关系。这些人到中年的进城农民开始返乡。

  农民回乡种田,可以获得农业生产的收入,可以搞副业,可以自给自足。他们按农时进行农业生产,经济上居住不要钱,吃菜不花钱,甚至鱼肉蛋都不花钱。又有熟人社会的关系支持。回得来农村,对于进城失败的农民,实在是很重要的事。

  在未来二三十年,中国城市不可能为大部分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提供高收入就业机会,国家当然也不可能为他们提供足以在城市体面安居的社会保障。这样,总会有数量庞大的农民返乡。他们加上仍然留守务农的“中农”和还有劳动能力的中老年农民,总数将长期保持在数以亿计。相对于20亿亩耕地,数以亿计的农业劳动力,劳均只有大约10亩,离劳均30到50亩的最佳经营规模还差得远呢!这个时候担忧谁来种田,实在是杞人忧天。▲(作者是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SN090)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人民日报:靠什么破解“一闹就停”难题
  • 钱江晚报:捍卫PX词条,可贵的知识理性
  • 人民日报:荡涤污泥浊水,还网络清朗空间
  • @晏扬 :镇领导和193头猪去哪儿了?
  • 环球时报:就乌东部局势表态是对中国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