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光茂:中国经济要“起搏器”不要“强心针”

2014年04月15日10:50  海外网 收藏本文

  今年以来,一些国际组织或人士对中国经济的担忧和唱衰之声此起彼伏,有的不仅对中国经济能否保持7.5%的增长表示怀疑,甚至认为中国经济会实现“硬着陆”,只能维持3-4%的增长率。于是乎,对中国经济政策说三道四者有之,指手画脚者有之,出谋划策者有之。

  在各种声音甚至压力面前,中国政府始终保持着对经济运行格局的高度自信,对宏观调控政策的运筹帷幄。不求急功近利,不实施短期强刺激,不改变底线思维,努力使转型背景下的经济爬坡过坎、行稳致远。

  宏观调控的短期强刺激政策,只是一剂“强心针”,它并不能改善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现阶段的中国经济是一个健康的经济体,不需要“强心针”。经济增长速度从8%甚至10%以上回落到7.5%左右,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意为之,是为了保持这个经济体的持久健康,并不是经济的内在动能不足。心未衰,力犹在,只是在期待。

  期待什么呢?期待“起搏器”。“起搏器”从内在机制上增强经济运行动力,是一种长效机制。这种“起搏器”,占据产业制高点,蕴藏着对经济的整体带动力,具有稳增长、调结构、保就业等多种功效。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曾经发挥了这种“起搏器”的作用。客观地讲,美国近年来的页岩气革命,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后期对美国经济也发挥了“起搏器”的作用。页岩气作为美国的新能源产业,已显著降低了美国经济的能源成本,实现了天然气对煤炭、石油的显著替代,摆脱了美国能源对中东地区的依赖。这也是美国经济在西方世界中率先走出低谷的根本动力。

  中国经济需要这样的“起搏器”,中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我们并不缺少这样的“起搏器”。首先,新型城镇化就是一架巨大的“起搏器”。到2020年,中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要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将达到45%左右,由此产生的“一揽子需求”,亦即人的全面经济需求,难以估量,必将对经济产生强劲动力。其次,中国经济中的各种不平衡,蕴藏着巨大的动力源,由不平衡到相对平衡,也是一架巨大的“起搏器”。从不平衡到相对平衡,不是削掉木桶的长板,而是补足木桶的短板。例如,在西部与东部的不平衡格局中,西部的崛起,将为中国经济带来强劲动力。再次,符合中国经济转型发展要求的新兴产业,及其在微观层面表现出来的各种新型业态,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更是中国经济的“起搏器”,而且是最急需、与中国经济运行节律最契合的“起搏器”。

  “起搏器”俱在,现在缺乏的是启动“起搏器”的能量,需要为这些“起搏器”装上“电池”或其它能源。但这方面的能量还是很有限的,为此就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在什么样的经济情况下启动哪一架“起搏器”,或是几架“起搏器”同时启动运行。这种能量主要集中在财税政策和货币政策中。通过深化改革和深度开放,也能挖掘出社会的力量和吸引外力,这就是社会投资和外商投资。

  中国经济只要“起搏器”,不要“强心针”。

  (宋光茂,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编辑:SN090)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人民日报:靠什么破解“一闹就停”难题
  • 钱江晚报:捍卫PX词条,可贵的知识理性
  • 人民日报:荡涤污泥浊水,还网络清朗空间
  • @晏扬 :镇领导和193头猪去哪儿了?
  • 环球时报:就乌东部局势表态是对中国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