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日前发布2011年“国际比较项目”报告,并且推算出,按照购买力平价(PPP),今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可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这个消息引起西方主流媒体的普遍关注,据报道,中国官方强烈质疑这一推测所用方法论的准确,并且为阻止世行公布此报告做了长时间努力。
PPP算法就是在世界各国各选取一揽子商品,看购买它们需要多少各国的本币,从而推算各国货币的“实际购买力”,进而计算各国的经济总量。这种方法产生于上世纪初,常被经济学家当作除按市场汇率之外计算各国GDP的辅助方式。与按市场汇率计算GDP相比,PPP方式推算出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常常会大一些。
虽不能将PPP称之为“胡说”,但“中国第一”这一说法离中国人自己的感受太远,它与当今世界现实经济面貌也有很大距离。中国的确在发电量、工业总产值、贸易总额等一系列重要数据上超过了美国,但谁都知道中国经济的质量仍然远低于美国,中国的先进技术、品牌拥有量、大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等诸多方面都与美国有相当大距离。
中国政府反对PPP计算方法,中国舆论也不像西方主流媒体对它那么热心,这是个好现象。这些反映了中国主流社会对于我国经济所处实际位置的清醒。尽管我们当前的自信和民族骄傲都处于短缺的状态,但我们没有为了获取它们而昏了头,别人给杆子就爬。
当然,一些人完全从“阴谋论”的角度来看PPP带来的这顶帽子,也没必要。PPP的参考价值不是零,正确的做法是冷静对待它,尤其要冷静对待外界将这一算法对中国的套用。
世行的这个报告,有可能对西方主流社会形成刺激,从而成为西方以“认真方式”谈论“中国超越美国”的开始。以往只是泛泛预测,今后的这种谈论会加入更多紧迫感。世界看中国的方式和与之相关的心理将进入新的过渡期。
中国也需进行相应的心理调适。我们不能因为别人“夸”我们就信以为真,妄自尊大,但我们也不能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为中心,中国第几完全凭我们自己说了算。这个世界上大概有“多个”中国,一个是“真实的”中国,一个是我们自己感受的中国,还有一个是外界认识的中国。这几个“中国”都在对我们的现实政治发生作用。
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国际话语权并不掌握在我们的手里。中国是“什么样”,大体上由西方说了算。但中国“怎么做”,总体上我们自己说了算。对这个关键性差别,我们必须十分清楚。我们用不着对外界的看法太较劲,但决不能让外界拥有对我们行动的指挥权。
中国迟早会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一的,而且那个时间点从历史长河的角度看,不会很远。在这个不可避免的进程中,外界议论纷纷对我们应属最小的压力,我们最需要认真考虑的,是伴随这个进程的实际亚太地缘政治演变。为了尽可能扩大这种演变的正效果,我们现在就需要有政治远见,有能够跳出眼前得失的战略胸怀和智慧。
对中国有可能成为“总量第一”的预测,在中国国内也是双刃剑。它能一定程度上增强中国社会的信心,但也会加大民众福利要求的压力。国家物质强大同社会团结和稳定的关系,是难以捉摸的。如何让中国未来“冲刺”的过程不断聚集全社会的正能量,而不是让它激发社会所有阶层的各种不满和委屈,这恐怕是对中国究竟有无资格登上世界之巅的考验。▲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