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华:有人刻意热捧“新清明上河图”

2014年11月27日07:38  环球时报 收藏本文

  王德华

  “新清明上河图”近来在网上广为传播,它用“我爸是李刚”、“城管打人”、“征爹求包养”等剧情,取代了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集市。创作者戴翔表示,他并非有意拼接社会黑暗面,而是想以这种方式引发思考并推动社会进步。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新清明上河图”或许有值得称道的地方,但这种创作手法不值得推崇。

  对这种凸显社会阴暗的非主流艺术创作,我们可以持包容心态,因为社会主义文艺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毕竟现在是一个开放的时代,艺术创作可以有多元的视角与表达。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每个创作者都有权通过作品表达自己对社会的看法。

  然而,现在一些人对这幅画满是赞美之词,当然他们并不在意“新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水平,更关注的却是这幅画题材所表现的社会阴暗面,并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电老虎,水老虎呢”、“应画上贪官出逃的景象”,“缺少喜迎油价上涨的场景”等等留言充斥着网络。连境外敌对势力也借此炒作,称“当年的清明上河图是表现当年的繁荣市井景象”,而“新的清明上河图”在表达一个“更真实的中国”。大部分人是正常闹骚式的调侃,但不能排除有人在刻意吹捧“清明上河图”。

  “新清明上河图”集中反映了现实的某些阴暗面,尽管是为了警醒世人,但是这些阴暗面在网上被放大,被某些人借此攻击我们的国家、政府和社会主义制度,这早已背离作者本意。如今,多数主流的声音也不赞成艺术作品用这种手法哗众取宠。艺术作品在选取题材时也应考虑对社会的影响,如果都以曝光阴暗为卖点,文艺作品充盈的都是负能量,对社会百害而无一利。

  “新清明上河图”并不能反映当下真实的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极大丰富,农民如今种地不仅不交税还补钱。看待当今的中国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比如,看中国高铁,不是看中国建成了全世界最先进、里程最长的高铁,而只看到“7·23”动车事故。中国既有欣欣向荣的一面,也存在诸多社会问题。但我们应该多一些理性思考和人文关怀,别让一些非主流的作品占据了市场,而应该让后人看到更真实的、充满正能量的“新清明上河图”。

  ▲(作者是网络舆情分析师)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清明上河图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环球时报:泥腿子花千芳值得“高端写手”们尊重
  • 人民日报:美国的不公正案例很多
  • 环球时报:美比中国不怕乱,真自信还是瞎乐观
  • 解放日报:从“小苹果”能学到啥
  • 京华时报:“醉驾代表”没有免于刑拘的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