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物》杂志专题 > 正文

智利总统拉戈斯:经济界的莫扎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2日13:43 《人物》杂志
智利总统拉戈斯:经济界的莫扎特

智利总统拉戈斯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讲,拉美地区偏安一隅,在整个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并不十分突出。再加上经济相对落后,这里很少成为国际社会的舆论焦点。然而,在这个不为世人关注的“角落”里,却云集了一批颇有个性魅力的政要,如特立独行的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敢向山姆大叔叫板的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卡斯特罗,以及富有学者风范的智利总统拉戈斯。他们鲜明的个性已经成为了国际政治舞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智者不顶重发”,拉戈斯同众多智者一样,拥有一个“聪明绝顶”的脑袋。他16岁入读大学,24岁就拿到了博士学位,曾任智利大学教授、美国北加利福尼亚大学客座教授、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就业计划高级经济顾问。他还出版了很多学术著作,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他的理论见解被学界广为引用,他的专著一版再版。直到登上总统宝座,他仍然没有放弃学术研究和著述,依然笔耕不辍,称得上是名符其实的“学者总统”。

  学者治国,拉戈斯在拉美国家开了一个先河。

  拉戈斯的中国情结

  2004年11月18日,智利总统拉戈斯在首都圣地亚哥会见前来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宾主相见,相言甚欢。一见面,拉戈斯就自豪地向中国领导人表示,在拉美与中国的关系当中,智利有四个“第一”:“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第一个在联合国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合法席位,第一个同中国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达成双边协议,第一个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他说,“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我们两国是真诚的朋友和重要的合作伙伴。”这倒不尽是寒暄之词,细说起来,拉戈斯还真有一段久远的中国情结呢。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这次大会的主要议题。美、日等国提出所谓“重要问题”提案、“双重代表权”提案,企图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竭力阻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为达到这一目的,美、日等国的代表四处游说,私下对参加联大会议的各国代表、特别是拉美国家等第三世界的代表威逼利诱,极力拉拢。时任美国代表的乔治·布什感慨说:“我们在拉美、非洲、亚洲国家的联合国代表中的会外活动实在太紧张了!”虽然美国机关算尽,但无奈失道寡助,最终惨遭失败。

  在大会辩论时,拉戈斯作为智利代表,第一个站起来严厉批评美国的对华政策,并表示坚决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反对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拉戈斯的发言得到了各国代表的一致响应。结果,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就是联合国历史上有名的2758号决议。

  拉戈斯在联大仗义执言,给中国人民留下了良好印象,而他本人也萌生了有朝一日访问中国的念头。然而,由于1973年智利发生军事政变,在皮诺切特军政府的独裁统治下,拉戈斯的访华始终未能成行。

  1998年4月12日,身为智利社会党、智利争取民主党领袖,智利内阁公共工程部长的拉戈斯,应中国共产党的邀请率团抵达北京,他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从机场绕道长安街去香格里拉饭店的路上,拉戈斯被北京的古代和现代建筑群深深吸引,不愿放过每一座重要的建筑。4月23日,江泽民总书记会见了拉戈斯。拉戈斯说:“访问中国是我多年的夙愿。在中国,我不仅看到了中国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也看到了智中两国合作的美好前景。在如何既促进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又能保持社会公正的问题上,智利学习中国的经验将有助于提高智利与发达国家的竞争能力。智中在21世纪,即‘太平洋世纪’中将发挥巨大作用。”当时,有西方媒体评论说,拉戈斯“巧舌如簧”,未免“言远其实”;然而,拉戈斯的这一番话却绝非简单的外交辞令,而是真正洞察到了中智之间密切合作的契机。正像拉戈斯本人所说,“中国将成为世界的强国,智利则希望成为拉美的强国”,无论是战略合作还是经济交往,中智之间都有强烈的互补性。如今,中国已成为智利第三大贸易伙伴,智利则是中国在拉美国家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在日前刚刚结束的圣地亚哥APEC峰会上,胡锦涛与拉戈斯已共同宣布启动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谈判。中智关系正沿着当年拉戈斯预示的方向良性发展。

  1998年4月24日,在中国访问了12天后,拉戈斯带着满意的心情离京回国。临行时,中国领导人祝愿他像拉美80年代以来访华后顺利当选总统的数十位政党领导人那样,在1999年底的大选中如愿以偿。果然不出所料,2000年1月,拉戈斯顺利当选智利总统。当然,拉戈斯的一举成功,应验了中国人民对他的良好祝愿,但根本原因却在于他本人的学者风范与政治家魅力。

  经济界的莫扎特

  与奥地利的著名作曲家莫扎特一样,拉戈斯从小就显示出了大器早成的天分。1938年3月2日,拉戈斯出生于智利圣地亚哥的一个农民家庭。刚满8岁时,拉戈斯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抚养成人。不过,辛酸的童年生活并未抹杀拉戈斯的超群才智。他6岁上学,4年时间就完成了小学5年的学业。10岁时,他进入国立中学。刚满16岁,拉戈斯就考入智利大学法律系,成为当时学校里最年轻的学生之一。大学时代的拉戈斯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并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兴趣。1959年,在大学即将毕业时,拉戈斯决定改学经济学。1960年,拉戈斯赴美国杜克大学攻读经济学,两年后,他拿到了经济学博士学位。这时,他才刚满24岁。

  拉戈斯博士毕业时,美国的工业化已经完成,正处于“后工业化”转型期。一些在工业化时期攒下了第一桶金的公司、企业和财团正跃跃欲试,准备向新的领域——信息业和服务业高歌猛进。拉戈斯敏锐地意识到,这些在工业化时期成长起来的财团,在第二次现代化的过程中,必将对整个美国乃至全球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他在博士论文中写道:“资本与财富必将向少数财团集中,它们将进而形成更大的经济体,并最终完成‘经济实力的集中’,从而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论文答辩时,拉戈斯的见解使在场的所有导师都惊诧于这位年轻博士的敏锐洞察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他们不约而同地给出了“优”。10年后,回到智利的拉戈斯将自己的博士论文成书出版,结果,这个10年前形成的观点在智利的经济学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论,他的书很快销售一空,并五次再版。美国的《时代周刊》和智利的《民族报》为此对拉戈斯进行了专访,并把他称为“经济界的莫扎特”。直到今天,仍有经济学家不断援引拉戈斯的理论来解释和说明IBM、微软等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

  1963—1972年,拉戈斯学成回国后在母校智利大学任经济学教授,后兼任该校经济学院和政治管理学院院长。这期间,拉戈斯在联合国大会上的一次精彩演讲奠定了他在经济学界的地位。

  “二战”即将结束之时,同盟国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游览胜地召开会议,就“二战”后的金融结构达成了一致意见,这就是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会上提出,应建立一种以黄金为后盾的新国际货币。而美国则坚决主张用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并许诺各国可以按固定利率到美中央银行把美元自由兑换成黄金,其他各种货币要按固定汇率与美元挂钩。美国凭借自己的超强实力使美元成了国际标准货币,这一特殊地位使美国经济受益匪浅,国际贸易量直线上升。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欧洲和日本以恍如奇迹的速度复兴,美国在国际市场上面临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和挑战,财政赤字逐年上涨。以法国为首的一些国家眼看情况不妙,纷纷将手中的美元兑换成黄金,美国央行的黄金储备逐年萎缩,眼看难以为继。1971年3月3日,美国终于坚持不住了,尼克松单方面宣布取消美元兑换黄金,这顿时在国际经济界引起了轩然大波。美国的这一做法对世界经济究竟有何影响?各国的经济政策又当何去何从?人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1971年9月21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在纽约召开。拉戈斯作为阿连德政府的经济事务磋商代表,在会上发表了著名演说。他以自己精到的经济学专业知识对尼克松的做法大加批评,他指出,取消美元兑换黄金,就等于用事实上的标准代替了黄金兑换标准,使美元在世界上成了流通券,而美国却并未对世界上其他国家承担任何义务。其他国家的货币须以美元为标准浮动,这就意味着它们的经济政策也不得不按照美国变幻无常的经济政策进行调整。他预言,尼克松的这一草率举动将成为世界经济的动荡之源。

  果然,在后来的10年当中,美国经历了一波又一波严重的通货膨胀危机。分析家指出,尼克松当初的决定可以说是造成问题的源头之一。20世纪80年代,亚洲爆发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四小龙”铸就的辉煌几乎在一夜之间就被来势凶猛的金融风暴摧残得七零八落,满目疮痍。人们在分析这些危机的根源时,不约而同地又想起了拉戈斯在联大的演说。

  拉戈斯的食指

  虽然在经济学界声誉日隆,但老百姓对这位年轻有为的经济界“莫扎特”却并不熟悉。不过,对于拉戈斯来说,包括总统阿连德在内的高层的赏识无疑是个好兆头,他在联大的出色表现使阿连德总统对他刮目相看。回国后,他被任命为智利驻苏联大使。同苏联的关系在社会党执政的智利的外交政策中可谓举足轻重,让拉戈斯出任驻苏大使,足以说明阿连德对他是信任有加,着意培养。

  然而,一场政变改变了智利的国家命运,也改变了拉戈斯的仕途。拉戈斯离开了智利,不过不是到苏联出任大使,而是亡命天涯。

  1973年9月11日,在美国的暗中支持下,智利的陆海空三军和警察部队一起发动政变,阿连德总统在与政变部队的战斗中以身殉职。政变军队组成执政委员会,窃取了国家政权,陆军司令皮诺切特出任执政委员会主席,由此开始了智利长达17年的军人统治时期。皮诺切特上台后,立即在全国实行戒严,大肆逮捕、暗杀不同政见者,致使智利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据一份资料透露,他直接或间接杀害了3000至4300名异己分子,并致使数以万计的人背井离乡。为躲避军政府的迫害,拉戈斯不得不流亡国外。

  皮诺切特军政府的倒行逆施,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震动。联合国多次通过决议,谴责智利军政府无视人权,虐待政治犯。而美国却熟视无睹,表决时常常弃权,间接表示了对军政府的支持。在美国的纵容和怂恿之下,皮氏更加有恃无恐,变本加厉。直到1977年,大力宣扬“人权外交”的卡特政府上台,美国的对外政策发生转变,智利军政府才开始逐渐“失宠”。这时,远在海外的拉戈斯认为时机已经成熟,1978年,他毅然回国,投入到反对独裁的民主斗争中去。

  1983年12月,在反独裁斗争中表现突出的拉戈斯走上了民主斗争大舞台的中心,他当选为旨在推翻皮诺切特独裁统治的第一大政党联盟——民主联盟的主席,因此成为军政府当局的“特殊关照对象”。1986年9月,当局以“涉嫌参与暗杀皮诺切特”为由将他逮捕入狱,打算对他暗下毒手。然而,由于国内外的强大声援,军政府未敢轻举妄动。19天后,当局无奈将他释放。

  军政府的“警告”并没有使拉戈斯退缩,却使他在反独裁、争民主的道路上更加义无反顾了。拉戈斯审时度势,清醒地认识到要推翻智利军政府,只能依靠民众的力量,为智利争民主的斗争争取国内外舆论的广泛支持,而绝不能像少数人主张的那样采取恐怖活动或暴力革命。1987年12月,拉戈斯以其所在的社会党为主体,联合一些中左派政党和独立民主人士,组建了打破意识形态界限的争取民主党,使其成为智利进步人士公开谋求民主的政治论坛,公开向国内外呼吁通过全民公决来决定皮诺切特是否继续执政。1988年,在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之下,皮诺切特被迫同意由全民公决来决定其去留,民主斗争取得重大胜利。不过,横行霸道十余载,皮氏并不甘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困兽犹斗,军政府暗中使用种种手段大拉选票,妄图扭转趋势。双方明争暗斗,气氛十分紧张。

  就在这关键时刻,拉戈斯在电视节目中向全国人民发表了讲话。他呼吁人们挺身而出,为自己和国家的未来投下神圣的一票。他伸出食指直戳镜头,历数皮氏侵犯人权的罪行,并告诫说:“皮诺切特将军,我要提醒你,1980年你曾说过到1989年将不再继续执政,而现在,你却谋求再次执政,你将带给我们国家又一个充满严刑、谋杀和践踏人权的8年。一个智利公民对权力有如此大的野心,实在不可容忍!而你竟然奢望执政25年……”

  拉戈斯神情激昂,言辞犀利,对皮氏恶行一席痛贬,可谓大快人心!当时,皮诺切特还在台上,还掌控着生杀予夺的大权,暗杀异己的事件还屡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拉戈斯疾恶如仇、敢于仗义执言的壮举在智利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在智利普通民众的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拉戈斯声名鹊起,“拉戈斯的食指”也被传为美谈。

  全民公决过后,智利军政府决定遵从民意,还政于民,智利终于迎来了恢复民主后的第一次大选。那么,谁将成为恢复民主后的第一任总统呢?许多分析家都把目光投向了拉戈斯,他们认为,拉戈斯“一指成名”,在智利的民众中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他定会趁热打铁,借此登上国家权力之巅。孰料,拉戈斯却主动放弃了这一“千载良机”,转而支持他的老师、基民党领导人艾尔文竞选总统。1993年,他再度令分析家们跌破眼镜,支持基民党领袖弗雷竞选成功。

  作为一名政治家,登上权力顶峰无疑是个人价值的最充分体现,有多少人为之殚精竭虑、费尽心机,得之手舞足蹈欣喜若狂,失之捶胸顿足痛心疾首,而拉戈斯却两度主动与做总统的机遇擦肩而过,这实在让许多分析人士大为不解。有人称赞拉戈斯高风亮节,不为权争不为利谋;也有人说,拉戈斯做此选择是另有原因——军政府虽然已宣称要还政于民,但皮氏长达17年的独裁统治遗留下的各种敝病难除,沉疴犹在,军、文人之间的关系短期内难以理顺,新政府必将面临重重考验。拉戈斯正是看到了这些困难,所以才甘居二线,卧薪尝胆,以待良机。

  不管怎么说,事实是:拉戈斯在两届政府中分别出任教育部长和公共工程部长,这期间,他的施政能力和政治家魅力得到了进一步展示,他在智利民众中的声望直线上升,到1999年大选之际,他已成为最具竞争力的总统候选人。2000年1月,拉戈斯众望所归,赢得大选。

  在总统与平民之间

   随着民主制度的深入发展,“平民总统”、“平民总理”成为许多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最渴望得到的赞誉和桂冠,而这一称谓也有滥用之嫌。一些政治狂人“挟民意以令天下”,打着人民旗号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例子并不少见。那么,怎样才算真正的平民总统呢?简单说,平民总统常常身兼双职:作为一国之尊,身在其位善谋其政,他必须带领国家和人民走富强之路;作为公民,他与天下百姓一样,乃沧海之一粟、黎民之一员,不能强求丝毫特权。然而,真正做到这一点的,世上并不多见。但拉戈斯却是其中之一。

  拉戈斯上台之初,正值整个拉美地区经济普遍低迷,一些国家陷入经济危机的关键时刻。病急乱投医,一些拉美国家不顾自已的国情,对英国首相布莱尔和德国总理施罗德提出的所谓“第三条发展道路”趋之若鹜,结果水土不服,不仅没能解决国内的经济问题,反而加剧了社会分裂,使经济、社会各种问题积重难返。作为经济学家,拉戈斯并不反对“第三条道路”,但他认为,“第三条道路”在人均收入3万美元的欧洲和不到5000美元的拉美是不尽相同的。他强调,在推进国内经济改革的同时,绝不能混淆市场经济与市场社会、消费者与公民的关系,作为公民,人人平等,但作为消费者,就会有区别;进一步讲,无论怎么改革,政府都应谨记,社会应优先造福于公民而不是消费者,而一些国家正恰恰相反,由此才导致了社会分裂的加剧。

  在推动国内经济改革的同时,拉戈斯还积极开展经济外交,拓展海外市场。2002年以来,在许多拉美国家还在驻足观望之际,智利已捷足先登,先后与欧盟、美国、韩国和欧洲自由贸易协会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成为全世界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最多的国家。通过这些协定,智利的大部分出口产品能够以零关税进入北美和欧洲的主要市场。以智美贸易协定为例,签定协定之后,智利有5200种对美出口产品立刻享受免税待遇,占到了智利出口美国产品种类的95%。拉戈斯预期,在智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后的三四年内,智利对美国的年出口额将会由目前的36亿美元递增至50亿美元左右。

  拉戈斯的一系列成就使许多国际经济分析家对智利刮目相看。拉氏执政四年来,智利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拉美国家平均增速的两倍,智利还同时被几个国际权威机构评为拉美人均购买力最强的国家、拉美投资风险最低的“A”级国家,并在自由经济排行榜上列居拉美地区榜首。“智利模式”在拉美独树一帜,成为其他国家争相效仿的榜样,而拉戈斯也俨然成了拉美国家元首中少有的“富豪”。

  虽贵为一国之尊,但拉戈斯时刻提醒自己,自己与千万智利人民一样,首先是一名普通的社会公民,必须以身作则,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自入主莫内达宫(总统府)之日起,拉戈斯即决定对外开放军政府时期一直关闭的莫内达宫大门。他的专车只配一辆警卫车和两辆摩托车,用的是普通车牌,而且都是只闪灯不鸣笛,从不闯红灯。许多到智利采访的外国记者经常在大街上碰到拉戈斯的专车,他们根本不能相信两辆轿车加两辆摩托车就是总统的车队!拉戈斯同时还是一位有家庭责任感的“模范丈夫”。2003年9月,拉戈斯的夫人路易莎·杜兰因气管狭窄必须去美国做手术。拉戈斯决定向政府请假一周,专程陪妻子前往美国看病。面对媒体记者,拉戈斯说:“每个关心自己妻子健康的智利男人都会这样做。”一位记者感慨地写道:“上任三年来一直以勤政治国著称的拉戈斯总统居然能将国家大事搁置一边专心陪妻子看病,铮铮铁汉在夫人面前的款款深情让人不禁折服。”

  从一个国家的最高级别的公务员到最普通的公民,拉戈斯对双重角色的成功演绎似乎昭示出,在拉美这个腐败现象横行、社会危机严重的地区,智利上下能够保持一种廉洁清正之风绝非偶然。

  拉戈斯总统有个座右铭,他多次以此来告诫自己手下的官员们:政治家或公务员在从政之初就要知道,自己不能从公共职务上捞取任何好处,从政“收益”来自于成就感,而且这种成就感也不是来源于前呼后拥的派头,而在于办了多少实事。这句话不仅对于智利的政府官员,对于全球千千万万的从政者,应该说都是金玉良言。(文/王万征)

  相关专题:《人物》杂志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