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会”经济议题何去何从

2015年10月28日10:26  新闻专栏  作者:海外网评  
“五中全会”经济议题何去何从 “五中全会”经济议题何去何从

  文/张广昭

  9月26日至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从1953年起,中国已经先后实施了12个五年规划或计划。在共和国的经济叙事中,五年规划堪称国之大纲。

  十八届五中全会,这个牵涉13亿人未来五年命运的国家级政治经济活动,近期无疑成为显性话题。

  只能迎难而上

  是次五中全会的最主要议程是研究制定“十三五”规划。“十三五”规划非常重要,不仅是因为这是习近平执政以来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而且是因为“十三五”时期中国要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一个十三亿人口大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分不易。但这是十八大许下的政治承诺,事关党的信誉。对于习近平等领导层来说,没有后路可退,只能迎难而上。

  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之下

  可以预见,“十三五”规划制定一定是置于“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之下。习近平多次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那么,新常态背景下的增长速度、结构调整、生态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人口政策等怎样行进,将中国带向何方?

  增长速度

  国家统计局刚发布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引起舆论一片声音。但是,在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在中国当前的经济体量下,能取得这样的增速已经非常不简单。关于增速问题,李克强最近表态“我们从来没有讲过要死守某一个点”。对于中央来说,无论是7%,还是6.5%,抑或其他增长比,都一定是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新常态、权衡各种因素后作出的决策。

  这其中,有两个考量因素起到关键作用。一是就业扩大、收入增长需要;一是为调结构、深化改革留有空间。经济增长从来不是单独叙事,与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密切相连。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是一样的。这就是马克思所讲的政治经济学。

  结构调整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层在经济工作上一直小心平衡着“增长”和“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增长、质量、效率从何而来?无疑是从经济结构调整中来,从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中来,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三大战略实施中来。

  生态体制改革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将是“十三五”重头戏,这是发展阶段和国情民情决定。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增长方式问题,而且日益与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关联。近几年出现的“邻避效应”,就是人们愈发关注生态、注重环保的体现。因此,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意义不仅是经济上,而且具备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

  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也将是“十三五”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国有企业是中共和中国政府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不可能走向西方不遗余力呼吁的“私有化”方向,而是朝着做大做强方向改。更具体地说,就是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目的就在于此。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国有企业改革一定是坚持问题导向,主要解决内部管理混乱和寻租护租问题,坚决防止内部形成利益集团,阻挠全面深改大局。

  人口政策调整

  在当前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中等收入陷阱”的处境下,人口政策稳步有序调整成为必然选择。这其中,“延迟退休”、“全面二孩”等备受人们关注的政策,“十三五”应当会予以关注和回应。

  中国体制优势

  五年规划,已成为展现中国体制优势的代名词。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写到:“由于西方民主政府经常改变的目标和频繁更换它的人员,所以它的事业缺乏首尾一贯性或经常半途而废”。相比,以五年规划为代表的中国公共决策行为和模式,更具前瞻性和战略性。当然,无论五中全会制定怎样的“十三五”规划,更关键的在于让纸上规划在现实中得以落实。

  (本文为微信公号“学习小组”独家授权海外网发表)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经济 五年规划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