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误报阎肃去世消息没那么严重

2015年10月28日09:06  新闻专栏  作者:刘海明  
闫肃/资料图 闫肃/资料图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刘海明

  无巧不成书,无错不成报。虽然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媒体披露的消息要做到万无一失,实在也是个美好的愿望。人吃五谷杂粮,没法和疾病绝缘;媒体采集社会最新变动资讯,没法和失误绝缘。关键在于,我们该如何看到媒体的误报。

  27日,歌唱家于文华爆料阎肃老先生去世,多家知名媒体随后引用此消息源,报道了阎肃去世的消息。随后于文华发微博称“郑重声明:刚刚所转闫肃老师的消息不实,严重失误,向老人家及家属严重道歉!”10:10,腾讯发布致歉声明,为失实报道真诚致歉。(传媒大观察10月27日报道)  

  名人的去世乌龙消息,每年都会遇到类似状况。今年最典型的,莫过于3月新加坡李光耀去世消息的误报。当时,国内媒体虽道了歉,但将责任推卸给外媒,导致舆论的普遍不满。

  这次,无论是于文华还是涉事媒体,多有致歉;阎肃的儿子也明确表态,不怪于文华老师。毕竟,因脑梗昏迷住院,重度昏迷期间医院传出的消息,难免误导公众。只是不少网友觉得不可理解:“信源谎诈是自媒体的天然缺陷吗?速度是受众争夺战的必胜武器吗?”“也反映了媒体人关注的早已不是事实和真相,而是生怕落于人后,不经核实随手转发!”观媒CEO薛陈子则认为:一个未经媒体证实的信源,在半小时内完成了谣言到传播到辟谣的全过程,各种媒体形态都加入了这个过程,可谓惊心动魄。

  媒体误报的责任无法推卸,但若就此质疑新闻的时效性,未免有点刻舟求剑了。信息时代,人们对新闻时效的需求客观存在,媒体若无视时效法则,为每条新闻的真实多方去核对,转载媒体同样不信同行媒体的报道,再度去多方核实同样的消息。如此得来的真实固然可敬,怎奈和信息传播的规律并不吻合。如果误报的消息比例过大,说明那是信息传播规律的问题;假若误报的比例很低,或者屈指可数,再去苛求媒体把所有消息核实无误再播发,就有点强人所难了。

  误报名人去世的消息,要么是媒体故意造假,那和职业伦理精神格格不入;如果属于情况比较特殊,比如被报道的名人身患重病,已经危在旦夕。在病危抢救期间,医生绝望时说的话被传出来,这样的消息虽然可能失实,但病人的病情瞬息万变,媒体想核对也不容易。正如网友所言:“所有的所谓谣言都是知道或者在真相周围的人才会传出来。”

  没有人希望自己看到的消息虚假,但虚假消息的存活期才更重要。换句话说,我们没有办法避免虚假新闻的出现和传播,但可以以辟谣的形式澄清事实,减少虚假新闻的社会影响。那些为避免虚假新闻,要求媒体自己先证明信息绝对真实再传播的人,只能说犯了真实主义的错误。事实上只要媒体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还原事实真相,就应允许媒体犯少量的错误。新浪微博上有网友写道:“此事没那么严重,就是一个抢头条的误报问题。因为,年纪大的危重病人真的会有反复的,通知家属准备后事的话很容易被误报成去世。”“今晨误传阎老师去世,仅半个小时就得到了澄清,这说明了新媒体的自我修正功能。而当年一则亩产三万六千斤的谣言,造成了几千万人被饿死的后果,四十多年过去了,依然没有得到纠正。”

  尽量避免媒体报道出现偏颇,同时对难以辨别的新闻持宽容态度,允许他们自我纠正错误,这也是基本的媒介素养吧。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阎肃 去世 媒体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