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王海涛
1999年的夏末,我到郑州的《大河报》实习,从此,我开始进入新闻行当。
那个时候,37岁的石二群已经是郑州的一个包工头。他是河南省驻马店市的一个农民,他从90年代中期开始到郑州打工,在建筑工地上讨生活。他精明能干,到1999年的时候,已经不甘心沿着小包工头的路子在工地上继续自己的人生了。
活儿干完了,工程款不好要,但老板们挥金如土,这让石二群开始“怀疑人生”。于是,他找来了几个兄弟,谋划一场大事。经过1个月的策划,他们决定抢劫一家银行。
为什么要抢银行呢?一方面是对钱的渴望,一方面,或许与那些年,郑州银行抢劫案频发有关。在2001年7月之前的7年里,郑州共发生了约20起银行抢劫案,大多没有告破。
郑州,似乎在那个年代成为劫匪的“乐园”,并因此流传出一个笑话:武汉发生了一起银行抢劫案,劫匪迅速被抓获。被审问时,劫匪说,本来坐火车去郑州抢的,火车上睡着了错过了站,把武汉当成郑州了,没想到,武汉的银行这么难抢……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甘“人生就这样了”的石二群,成为了一名抢匪。他带领4名弟兄,在5钟里,冲进一家银行的网点,重伤2人,拿走200多万现金。沿着事先踩好的路线,胜利大逃亡。
这件事,再次给郑州的报纸,贡献了一篇“好新闻”。可是,那几年,郑州报纸上的类似新闻挺多的,所以,这起案件,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多的印象,恐怕大多数郑州人,也都已经遗忘了。直到这两天看新闻说,石二群在1999年12月5日干的这票买卖,历时16年之后,终于告破了。
这事儿,一下子勾起了我对郑州的上述记忆。
越是久远的记忆,时间成本越高。随着石二群的归案,我才突然发现,都特么的已经16年过去了,我的青春小鸟不见了。我隐约又想起,我在郑州当记者的时候,跑公安口的同事关国锋,突然大喊:靠,又有银行被抢了!
我今天在微信上问关国锋,16年前的12·5银行抢劫案,你还有记忆吗?他说,有,都是过眼云烟了。然后,他又和我一起温习了当年流传的劫匪坐火车误把武汉当郑州的笑话。和我一样,也还在新闻行当里,他已经成为报社的总编辑。我一样,年看着年华老去,他也在眼看着新闻这个行当的各种凋零……
时间飞逝,留下的未必都是伤感,过去的16年,是财富暴增的16年,很多人,在这16年里攀上了财富的巅峰。比如,刚刚归案的石二群——当年,他成功逃亡后,先是远遁云南,然后回到了家乡。从银行抢来的100万赃款,成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他在老家河南省驻马店市,开启了发家之路——只有初中文化,但精明能干的他,成为了一名房地产开发商。
众所周知,上世纪末启动的房改,将居民的住房需求推向市场。从此,房地产市场,开启了一场漫长的至今未散的财富盛宴。富豪榜上,一度盘踞着大批地产商。如今回头看,石二群当年抢劫“成功”之后,进入房地产业,相当有“前瞻性”。
16年过去,已经53岁的石二群,人生已经“很成功”:他不仅拥有了数亿资产,传言还有4个“老婆”,12个子女(石已否认),俨然人生大赢家。不仅如此,他还赢得了当地人的尊重,他出资修路,地震捐款,出手大方,为人和善。人生如此美满——如果要让他总结自己的成功,恐怕他会像很多发家致富的成功人士那样,脱口而出,都是因为政策好……
只是,这美好的一切,都建立在一个暴力、黑色、肮脏的起点上。总结石二群的美好人生,可以这样概括:靠抢劫起家,靠地产发家。
或许,在有些人看来,跻身房地产盛宴,是参与另一种“抢劫”——但这未必比抢银行容易。我相信,在这场盛宴里,石二群固然赚得亿万财富,一定不是盛宴的主角。但这已经足以让他人生圆满了。
只是,为什么,一个肮脏的起点,开启了16年的美好人生?为什么,一次高风险的抢劫,成就了16年的创富佳话?除了“精明能干”之外,恐怕还因为他选对了方向,以房地产为支柱产业,在某段时间,就是国家的方向。石二群,在冥冥之中,践行了那句励志的话:国家的方向,就是你的方向……
(首发公号“海涛评论”。原标题:靠抢劫起家,靠地产发家,靠……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