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从孔子到朱熹:身体的苦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9日17:37 新世纪周刊

  修身还是养性?孔子与老子思考后发生了分歧。

  老子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真正符合他所说的“道”的人,是不为外物所役的赤裸之人,所以他主张无为以迎合人本性,即人的内心可以自足。而孔子认为人先天是有缺陷的,需要进行后天的修炼才能到达理想境界。亚圣孟子这样评价人:中道为上,狂狷次之,而“阉然媚于世”则属下品之人。最终,儒家成为正统。从此,我们的肉身沉重。

  孔孟的修炼

  20世纪的好几位儒学研究者均指出,儒学便是“心性之学”,比如牟宗三、狄白瑞等人。身是承载心的场所,修身便是修心。《大学》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

  这种修炼无处不在,孔子在对弟子的劝谕中说,“君子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中国人的身体被服饰礼仪层层包裹。

  孔子对于身体的规范,有着诸多详细的讲解,比如士大夫应有的站相:“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如有循。”这和赵忠祥的绝招“挺胸、收腹,一只脚向前迈小半步,重心放在这只脚上,这样看上去最精神”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总之,君子无论站坐卧,言行举止,都要足以成为别人瞻仰的典范。

  这样的繁琐礼仪,已经让人忘记了身体本来的索求。《身体形态》的作者,美国社会学家约翰·奥尼尔曾区分出了五种身体:世界身体、社会身体、政治身体、消费身体和医学身体,这种划分完全不适合中国人。台湾法鼓人文社会学员黄俊杰教授,把儒家的身体观分为三种:作为思维方法的“身体”;作为精神修养的“身体”;作为政治权力展现场所的“身体”。

  孔子对于礼仪的苛求,曾有记载,以至于老朋友跑来看他,样子比较猥琐,他就忍不住喝斥为“贼”。为免被大人呵斥,中国人从此按照孔子的要求站卧。到孟子、荀子,这种礼仪被进一步解释为更高的层次。荀子认为,礼仪是修身外在的规范力量,而孟子认为,修身是一种内心的反省,可以借以体察自己的心性不足。

  至此,中国人的饮食起居,皆称为修行的一种,人们在手舞足蹈展现自己喜怒哀乐之前,要率先追问是否符合礼仪。在一个没有标准的年代,孔子唯恐讲得不具体不生动,而未能预料到在他死后,在一个过于严格的由圣人制订的标准下,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从而让修行者非但未能达到身心合一的状态,心反而受身之累。

  模糊的身体标准

  在中国传统,身体本身的美丑,是不作为评论人美丑的标准的。荀子说:“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所谓不以貌取人,就从这个时代开始。

  但与荀子的教导有所差别的是,春秋战国之后,乃至秦汉魏晋,文人们都乐意记载或者是刻画美人,以美人象征自己高尚的心灵,屈原大夫的许多作品便是其代表。

  但细观这些美的描述,关于人体的美从来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中国人对于自己的身体仍然是架构在意识之上的模糊形态。文学作品中对于美人,尤其是美男外形的描述,即使在相当的时代也不尽相同,既然没有标准,就只好说“增一分则太高,减一分则太矮”。

  经过强大的秦汉,到魏晋的多乱,孔子的教化显然不适用于乱世,道家又卷土重来。率性而为的竹林七贤诞生在这个时代,面对客人坦腹高卧的东床快婿王羲之也出自这个时代,士子率性而为,成为一种风气。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时代,人的心性能够与礼相抗衡,重人性而轻教化。中国艺术的历史上,对身体的审美也在这个时代到来,美丽的敦煌飞天和石刻出现了。

  魏晋多样的社会与文化,催生了生机勃勃、雄浑华丽的隋唐文化,这种雄浑之风却在宋朝戛然而止。

  家礼时代

  “内无妄思,外无妄动。”诞生于公元1130年的大贤朱熹,以私塾先生对黄口小儿的姿态,教导国民仪态要端庄,要符合先贤所制定的规范。

  所谓“内无妄思”,即是意念存天理而去人欲。所谓“外无妄动”,即是在容貌、服饰、态度、动作上都要整齐严肃,“坐如尸,立如斋,头容直,目容端,足容重,手容恭,口容止,气容肃,皆敬之目也”。

  在唐朝之前,儒学是士族之学,但自从唐朝开科举之后,普通人也能凭借教育跻身士大夫行列,儒学遂成为全民之学。而朱熹,则把儒学的修行与礼仪彻底推到整个社会的所有阶层,《朱子家礼》成为家礼兴起的象征之作。

  在以后的几个朝代,明和清,朱熹的训导一直都被作为至理名言而存在。天理既存,孔子所描绘的“君礼臣忠,父慈子孝”的理想社会,完全成为社会阶层较低的人对高一阶层的盲目遵从,程朱等人的理念成了治国利器。无论是宋,还是后来的明,以及清,每一时代的统治者都不断深化和巩固这套“存天理,灭人欲”的哲学,礼仪一重再重,天子的超然地位一再被强调。渺小的个人所需要做的就是服从与隐忍,大一统时代到来。

  朱熹以及他时代的贤者们,以为从此可以一劳永逸地让中国人心性只能朝着圣人既定的路走,却不知将整个民族的心性拴在了一个死结之上。自宋以后,中国的服饰越裹越紧,整个民族的身体日见文弱,女子缠足逐渐流行,带来舞蹈的衰落。大唐时,士子皆佩刀剑,而到了宋朝,士子就改佩香囊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