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强:目标,现代社会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7日14:16  中国改革杂志

  目标,现代社会

  李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

  要预测中国的未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三十年前当中国的改革刚刚起步的时候,人们确实没有设想到中国发展成今天的样子。当然,今天要对于未来三十年的中国社会进行预测,条件比三十年前好多了。

  所谓条件好是指,今天中国社会的运转大体上是按照规则、按照常规进行的。“文革”的超常规运作,使得无人能预测将来的结果,社会走向无法判断。后来的改革开放,在那时也是人们无法预料和想象的事情。从这个角度看,改革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的一个非常重大的进步就是社会逐渐规则化、法制化,开始有章可循。所以,站在三十年的节点上,我们或可尝试窥测中国社会未来趋势之一二。

  社会结构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职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等,但最主要还是指社会的各个群体在社会中所形成的地位结构或叫做阶级阶层结构。

  传统上,我们认为中国的群体地位结构是金字塔形,下层很大而上层很小。但如以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作为基础,采用“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ISEI)的方法测算,就会发现中国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基本上是一个倒过来的丁字形,即ISEI分值为23分及以下的人口占64.7%,成为倒丁字下面的巨大的一横。剩下的35.3%成为其他社会经济地位群体,下层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分界,整个社会显示出了巨大的社会差异。

  倒丁字形社会结构在国际中确是很少见。与传统的金字塔结构相比,倒丁字形所表现的界限特征更为突出,下层与其他阶层之间几乎完全没有缓冲和过渡。直角式结构,形成了一种非此即彼的二分式。

  这种结构形成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城乡分隔、户籍分隔的体制。倒丁字形社会结构以及它所造成的社会结构紧张,可以用来解释当今中国社会的种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如攀升的贫富差距、生命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等等。

  这样一种社会结构显示出,中国距离现代社会、距离中间阶层占主体的社会结构,还有很长远的距离。探索未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趋势,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分析,这种倒丁字形的社会结构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寻求更为有利的解决之道。

  首先,产业结构的变化势必将影响未来中国的职业机构、甚至是社会结构。根据过去的事实类推未来的发展,我们需要关注各个产业中,劳动者的人数比例和地位作用的变化。1978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70.7 %,17.6%和11.7%;29年后的2007年底,三个产业的比重分别是40.85%,26.80%和32.37 %。

  从此可以看出,农业劳动者净减少约30个百分点,如未来农业劳动者的减少仍然按这样速度的话,那2038年时,我国农业劳动者在全部劳动者中所占比例将下降到约10%的样子。当然,社会的演变是会有变数的,预测数据不可能严丝合缝那样准确。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三十年后,农业劳动者比重会有很大下降,这样倒丁字形的社会结构就会彻底改变。

  第二产业制造业上升约9个百分点,幅度并不很大。同时由于制造业的发展具有生命周期,在未来三十年里估计上升的幅度也不会太大。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上升最快,上升了约21个百分点。估计三十年后,三产从业人员比重仍会有较大上升,估计会占到全体从业者的约50%以上。

  产业结构直接制约着职业结构,所以未来我国职业结构的基本特征将是白领劳动者超过蓝领劳动者,体现为一种现代社会结构的特征。当然,仅有产业结构的变化还不够,体制和制度的变革需要跟上,这样社会才协调。譬如,若农业劳动者仅占10%,就要求户籍制度相应作出调整,如果户籍改革没有跟上,就会产生像今天这样的矛盾:2007年底我国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就业者仅占40.85%,但户籍农民的比例却仍然有55.06%之多。

  第二,在各种不同经济类型单位中就业的社会各群体数量比例,在未来更能直接反映中国的社会结构变化。这里仅以城市数据为例,1978年我国城镇就业者几乎全都在国有或集体单位,其中国有单位就业者为78.32%,个体就业者仅占0.15%。2007年的数据表明,国有单位就业者比例下降到21.89%,集体单位比例仅为2.45%,在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单位中就业的劳动者占25.95%,另有5.4%的劳动者在港澳台和外资企业就业,而城镇个体就业者所占比例为11.28%。

  这些数字显示出改革后三十年里,劳动者就业结构的重大转型。未来,虽然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者比例的下降幅度会有很大减缓,但下降的趋势还会继续,估计会下降到占就业者总数的约10%。与此同时,城市里绝大部分就业者会集中在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中,可能占到总就业人数的一半以上,个体就业比例也可能上升到超过20%,港澳台和外资企业会超过10%。表面看来,未来社会是公有经济的弱化,私有经济的增强。按照传统观点,似乎会不利于广大公众的利益,其实不然。在非公有经济占主体的社会,经济的垄断性会有所减弱,中小资本会大大发展。而且网络社会的兴起似乎更有利于个体经营从业方式的发展。

  从长远发展看,拥有超过13亿人口的中国社会,还是藏富于民,分散资本形成以中小资本为主体的社会更有利于民众的利益。也就是形成以中产阶级或中间阶层为主体的社会,也有人称之为橄榄形结构或纺锤形结构。

  最后,未来中国社会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群受教育的结构。人群受教育结构的变化有很多方面,是过去三十年最突出的变化,即高等教育群体的变化。高等教育群体的一个主要指标是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即同龄人口(一般指18岁到2 2岁人口)有多少人是在高等学校上学。

  三十年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仅85.6万,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大约为1%。到1990年高校毛入学率也就是3. 4%。但九十年代后期高校扩招,毛入学率迅速上升,2007年已达到23.0%。据专家估计2010年会达到25.0 %。根据教育部部长周济的报告,到2020年我国高校毛入学率会达到40%。如果按照这样的速度,三十年后恐怕会超过 55%,甚至有可能超过60%的水平。超过60%的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什么位置呢?目前国际上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超过 60%的国家只有澳大利亚、比利时、丹麦、芬兰、俄罗斯联邦、瑞典、英国和美国。总体来看,高毛入学率并不普遍。很多经济发达国家也并未达到60%的水平,比如法国、德国。

  这种现实必须引起我们的思考,首先,未来中国高校的发展也应有所控制,高校毕业生对应的是比较高层次的职业结构,那么,三十年后我们是否需要这样多的大学生。今天,像德国这样的经济发达国家,高校毛入学率也就是50%。而德国的经验是重点培养大批的专业技工,以满足实际企业生产运作的需求。其次,三十年后,高校毕业生会成为社会就业的主体,当社会上多数人受过高等教育,其结果是一定会改变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需求,改变社会的组织和运作方式,甚至会改变社会态度和社会观念。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体制改革确实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